24.第 24 章(1/2)
“你不要说气话。”王文浩听见陈天笙的回答, 第一反应就是劝阻,“公司发展越大, 步调也就越慢。在公务员培训这一行里,我们公司已经称得上是巨头。在守着现有的基业就能不断赚钱的情况下, 股东们愿意去开发新门路的意愿也就更少。错过了这一次机会, 下一次在等你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往往越是大公司就越容易固步自封。如果公司有一百个部门, 赚钱的只有1个部门,剩下99个都在亏,那么公司的核心资源会倾注到哪一个上,是显而易见的。
做生意很难,而大部分的投资, 几乎都是亏的。能够有一项稳定而长期的收入,已经是许多投资者梦寐以求的。就算是开设这个司法培训的项目, 王文浩也是做好了充分的市场调查之后才提出来的。
“我知道,我也并不是在说气话。”陈天笙沉默了一会儿, 还是坚定的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对于他来说,重新回归到法律行业,的确可以弥补当初的遗憾。但并不是说, 他只能在这一行走下去。
法律同行之间,不同法系的人都要相互鄙视, 为了一个法律条文吵得老死不相往来的也有,何况是主持一个新项目的工作?
陈天笙并没有这个心思和另外两个人来争夺这个项目的主导权。有这个时间他完全可以干更多的事, 一个公司一旦陷入勾心斗角之中, 那么它的发展也肉眼可见的有限。
陈天笙是个相当看得开的人。
现在并没有正式开始这个项目工作, 即使撤出也来得及。如果等到他工作做了一半,股东们再派人过来分担,那才真的是让人进退两难。
“你说的怎么就不是气话?教师巡回讲课多累你又不是不知道,别看你现在还年轻,等你老了你就吃不消了。”王文浩告诫道,“你要是实在不喜欢那两个人,我就再去和股东说说。”
“学长。”陈天笙打断他的话,“我其实真的有想过自己创业,并不想真的一辈子都在这里。”
陈天笙气定神闲的看着王文浩,“别人做的到的我也能做的到。”
就算他是机构里的金牌培训师又怎么样?还不是对公司的安排没有一点反抗的余地。
给人打工和给自己打工带来的成就感,完全是两回事。陈天笙之所以还留在这里,一是为了报答王文浩当初给予的恩情;二是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
按在陈天笙的想法他起码还要再多锻炼五年才可以考虑自立门户。而不是随便拉走几个老师,消耗自己的名气,然后随便开个私人辅导小机构。
既然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王文浩被陈天笙的直白吓了一跳。
“你,你真的想走?”
“真的有想离开。”陈天笙坚定的点了点头,“在培训师这一行里,我已经做到了我能做到最好的,我也想要去更广阔的世界看一看。就像学长你一样,当初不也是选择放弃安稳的工作,创造定公教育吗?”
创业,这是许许多多陈天笙的梦想。
当然,创业成功的人不足1/10,大部分人是拿着辛辛苦苦积攒的积蓄出来创业,败光以后又重新回到其他地方工作。有恒心的说不定还会继续创业第二次第三次,没毅力的第一次失败以后就会一蹶不振。
所以人要从草根阶层跨越到中产阶级相对容易,跻身为名流富豪则难。
因为创业不仅要考虑市场、资金、人才、政策等等方面的因素,同样也有着必不可少的运气在里面。
即使王文浩和陈天笙的关系再好,亲耳听见对方说想要离开,心里也肯定是有不舒服的。
他毕竟是这家公司的老总,而陈天笙是给他赚钱的员工。如果陈天笙走了,对于公司的业务来说绝对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是其他两家机构给了你更高的价钱吗?”王文浩不死心的问道。
“不,只是我自己单纯的想要这么做而已。”陈天笙摇摇头回答道。
“你哪里知道创业的难处?”王文浩语重心长的劝说道,“学生的招生,场地的租借,还有老师的培养和邀请,全部都是一笔不菲的支出费用。这重要的是,当初我创造这家机构的时候,市场上还没有像样的公司存在。可现在这个市场已经被做大,你再想插一脚进来,何其艰难。”
怎么说也认识这么些年,王文浩也实在不愿意看见陈天笙这么轻易的就放弃现在的一切去创业。
年轻人想创业,哪里有那么简单。别看现在政府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但正是因为创业难创业苦,所以政府补贴和政策优惠力度才会加大。不是人人都可以轻而易举的创业成功,恐怕早就实现共同富裕了。
陈天笙能够混到现在的身家,已经可以安安稳稳的过好日子。只要陈天笙继续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公司将他收纳到管理层,比自己创业不是要方便快捷的多?
听了王文浩的话,陈天笙并没有怎么解释自己的想法。
有些事情你说再多别人也是不会信的,除非你自己做给他看。
“创业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你现在根本没有成家,所以你才能轻松的将这个词说出口。等你有了家庭的负累,你要考虑的东西也就增加了。”
听见这话的时候,陈天笙不由得想起了卫鱼。
他们现在的关系有些难以界定。不知道卫鱼知道这件事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看法呢?
卫鱼现在正在进行紧张的学习当中。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