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何故番外(7)(2/3)
尔吃到一个好吃的面包,看到一朵喜欢的花,都能感动一下午的程度了,难道你们连这样微小的幸福和愉悦也要从我这里夺走吗?一无所有的从家乡来到大城市,拥有的全部只有青春和学历,要白手起家从几千万个同龄人中间脱颖而出才能赚大钱,买上房/嫁给有房人,安家落户,这一切都是巨大的压力。很多时候并非是我愿意短视,愿意让自己娱乐至死,只是对于一个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人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在吃饱穿好的前提下交上下个月的房租,并且还得存点钱当首付,这些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时刻都在促使我拼命地低头工作。我每天六点半起床,挤一个半小时公交车去公司上班,晚上要加班到七八点才能下班,回到家快九点多了,这个时候我的脑子完全是晕乎乎的无法进行任何思考,只想看点没营养的东西乐呵乐呵,然后就洗洗睡了。疲惫不堪的我根本不想去思考任何虚无缥缈的国家大事,明明我都已经这么努力了,难道还不够吗?
因为贫穷,又或者已经脱贫进入中产,但背负着很大一笔房贷,唯恐一个松懈又立刻返贫,一朝回到解放前,这样煎熬的焦虑感促使着你和我都紧盯着眼前的事情疲于奔命,越是经济条件差的人就越是短视,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有什么值得指责呢?人穷当然志短,人穷就只能独善其身,有钱以后才能兼济天下,从古至今不都是这样吗?我们总要先吃饱饭,有稳定的居所,才有余力去关心一些抽象的宏观事物,难道不是这样吗?
当然,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自然是这样的。
先好好打工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等有工作经验,有人脉了,再考虑创业,或者通过跳槽当上高级经理人,这就是普罗大众最常见的自我发展的路径。
然而讽刺的是,绝大部分人并不明白一点,这个世界的真相往往和大众主流的认知是相反的。如果真的按照上述老百姓们最推崇的升级打怪的人生来推演的话,以女性为例,那么他们的人生基本上是这样的:
22岁本科毕业,或者24岁研究生毕业,然后幸运的话进入较好的大公司工作3-4年,这时候应该至少晋升为主管级的领导岗了。当然根据我的观察,大部分年轻人的跳槽频率是非常频繁的,基本上一年两年就会换工作,毕竟能够持续营业的大公司和国企也不算太多,更多的公司是那种小的创业公司,或许两三年就倒闭,如果一直不断跳槽的话,也许工作好几年也只能从事初级岗位,可以算是上班族里的loser了。
然而这个时候女孩都26-28岁了,她们开始或被动或主动的到处相亲或者自由恋爱,开始准备结婚生孩子了,生完孩子奶孩子,至少需要1-2年的时间,而女人生完孩子以后,心态是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的,年轻的女孩们即使不甘心,也不得不承认人类繁衍的本能和荷尔蒙的强大作用,常常有很多女孩在生完孩子以后心态发生180°大变化,从近乎工作狂的状态一下子转变成恨不得能当全职妈妈,而这种状态又尤其以受过良好教育,家境中产的女性为主。
实际上,我认为中产女性有很大的动力去降低工作和社会参与度去花费大量精力培养孩子,老实说,这并不完全是因为母性,更大程度上是社会阶级和受教育程度决定的。底层的人本来就一无所有,没文化没资源,干的永远是社会最底层的活,一辈子都是城市里居无定所的流民,或者回到越来越萧条的老家县城里,对真正最底层的人来说,‘读书无用论’的想法是很广泛的
在现在这个学历泛滥的年代,再倾家荡产培养出一个普通大学生有什么意义呢?继续去大城市打一个月5000的工吗?反正也都是买不起房的,中专生和本科生有什么区别?反而干点力气活,工资还比那些办公室小白领要高,存钱还不如存人,读到初中职高就出去打工,家里兄弟姐妹多了,总体收入不就增加了吗?老家宅基地上的三层小洋房不就盖起来了吗?再说人多机会多,只要有一个孩子发达了,全家人不都跟着鸡犬升天了吗?
也许你会觉得人家眼界低,思想落伍,在现在这个时代还搞小农思想这套,但是你想过没有,是什么造成这些人有这样的想法的?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不管思想再怎么顽固,谁还会跟钱过不去,跟触手可得的好日子过不去?你去翻翻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新闻,大学还没扩招的时候,那时候的大学本科专科是真的精英教育,录取率极低,但是一旦录取,将来就会包分配到各种政府,国企部门,在这种部门,国家就会顾你方方面面,包分福利房,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改变命运,所以在那个时候,最底层的农民们是有极大的动力去拼学历的,时不时就有新闻,一个家庭甚至一个村子的人倾家荡产供出一个大学生研究生,就指望这个人带老乡们致富了,这也有了过去最早一代‘凤凰男/女’的说法。
而到了现在呢?由于学历教育的普及化,学历本身的含金量是大大降低了,可以这么说,现在的本科生的社会价值实际上就相当于我们父母一辈的高中生中专生水平。一个显而易见的规律是:一个文凭一旦它的门槛越低,那肯定就是越不值钱,而值钱的证书肯定是难度非常大的,比如律师证,cpa这些,这些考试本来就不是让大部分人通过的,它本身就是以筛选精英为目标的,对于这类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