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鉴定培训(3/4)
青斑胎泥细,高岭土久亿年成。钧窑的窑工,在釉里加了一些铜,使其产生泛红色的釉面,在高温下产生窑变现象,千变万化像万花筒。釉中含铜,总之就是精美又高级。
定窑可谓是一个百年老字号,从唐代就烧,一直到元代终结,烧了六七百年。对定窑唐、宋釉的区别,口诀如下:唐定色灰宋发黄,宋时泪滴灰点唐;南宋生硬北唐轻,黑定无色暗点藏。
唐朝定窑和宋早期的定窑,相似釉色显白中泛灰,有灰点。北宋时发黄,南宋时瓷较硬重,而北宋和唐时较轻,黑定几乎无泡,黑中有灰白麻点。有人说“定瓷有芒不堪用”。“芒”即涩口,原因是定窑曾经采用覆烧,就是倒扣过来烧制,因此口沿处没有釉,所以有芒口。口沿部包镶了一圈铜,这种位于碗口、盘口的特殊装饰,被后人称为“金扣”“银扣”或“铜扣”,也是定窑瓷器的一个显著特征。
宋瓷难仿,其一,“光气”之难仿;其二,“熟旧”之难仿;其三,“包浆”之难仿;其四,“工艺”之难仿;其五,“规制”之难仿;其六,“神韵”之难仿。
高兴之余,插句课外话。例如,一件出土文物,如果想鉴定,最简单的方法是在上面泼凉水,然后闻是否有墓地的味道,埋的时间越久,土味越浓。
理论基础课讲罢,接下来是实践经验课,请到本土民间古董鉴定的前辈登台传艺。
这是一只青花碗,外面画的是缠枝花卉,碗内画的是团花梵文,落款“大明宣德年制”。不过,眼前这碗是景德镇小窑的高仿,是一流仿手的作品,买卖双方明码标价。来源于文物商店。市场上对仿古瓷有很大的需求,随着存货的减少和征集难度的加大,文物商店会拿出一些库存的瓷器,到景德镇去请人仿制,限额生产几十件,全方位高仿,产品也往往按照新仿的价格出售。
高仿瓷也分三六九等。仿窑主基本上都是在家里建作仿,雇用优秀的窑头、火工、画师,并且产品采用传统的柴窑烧造——柴窑固然能够保证仿制品“到味”,但因其费用高昂、占用空间太大、烧造程序复杂,令很多小作坊“望而却步”,烧一窑要消耗松柴4卡车,时间是22个小时。一般来讲,这样的顶级作坊,一年只生产十几件,甚至几件精品,失败的作品全部销毁。当这部分仿品流入市场后,往往会进入大型拍卖会和知名画廊国内外皆有,冒充真品,单件价格往往高达数十万元到数百万元不等,极大地扰乱了市场秩序。
高仿瓷不需要大规模的生产,也不宜公开,有些技艺是上辈子人传下来的,甚至只传儿子,不传女儿。有些作坊主是原来景德镇一些国有瓷厂的技术人员,他们在工厂倒闭后就流向民间,自己办作坊或受雇于人,将新技术引进高仿工艺,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地步。这类仿品一旦混迹于拍卖会,即使是高手也往往会走眼落马。国营瓷器厂,也在生产高仿,有出口权,做工精美的高仿品都销往海外,而中、低仿品则更多地流入了民间。
外行人根本不知道业内的情况。王老从事瓷器收藏已经有二十多年,曾到景德镇、河南等地的仿古制品点,实际调查过瓷器仿制方法,他认为只有看过如何制造仿品,才能从原理上辨识假货。
这些老人,可都是在古玩界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江湖,大部分跟袁秋华父亲年龄差不多,有的甚至能当她的爷爷。王老须发皆白,穿着一身朴素的青布长褂,头发和胡须犹如银丝,一根一根白中透亮,而且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整个人看上去仙风道骨,超然脱俗。
课余,老人们也会讲陈年旧事。民国琉璃厂的古玩商岳彬收藏的石雕、铜器、瓷器都非常好,现在的许多博物馆都比不上。但抗日战争时期,不爱国倒也罢了,还勾结日本人贩卖国家文物,破坏古迹,最后结局呢,岳彬被判死刑,死在监狱,财产都充公了。卢勤斋却逃之夭夭,几代人都在海外当富家翁。陈中孚那时候,收藏品也都给充公拉走了。他们平常的东西,现在来说,拿出一件来卖几万块钱,好点的几十万、上百万的都有。陈中孚却穷困而死,只活到66岁。
这个看穿了,其实没多大意思。古玩行主要靠自律,德行比才艺更重要,人品比钱财更靠谱,一句话,谁干净,谁活得长。张伯驹,王世襄,容庚等,是好榜样。卢勤斋的后人,想回国发展,或加入中国籍,门都没有,祖宗都不会答应。古玩价值,还讲究人品,为什么秦桧的书法虽然好,但人家不收藏?就是因为做人太坏,陷害岳飞,是卖国贼,臭名昭然,人们不愿收藏。北宋大奸臣蔡京,书法也精妙,但百年之后,就被蔡襄从“宋四家”替换出来。
故宫博物院,北宋宫廷画《双喜图》曾被认为是佚名作品,在画面右侧树干上发现蹊跷,树干上藏有墨笔题款“嘉祐辛丑年崔白笔”,凭此才被认定为崔白的作品。唐画无款,包括唐以前所有的画,都无落款。唐代的印章只盖在书法作品上。宋代以前的跋,即使有,也只是在树干、山石后面不明显的地方,躲躲藏藏地题个名字而己。清中期以前的书画作品,不可能出现甲骨文字的印章。
鉴定齐白石的书画,从印泥下手。齐白石所用的印油,早期是他自己亲手调制,后来是荣玉斋特供。齐白石名声大振后,市场上出现很多假冒伪劣之作,甚至成堆成堆地出现
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