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攻取台湾(2/2)
帝审阅。康熙皇帝是赞赏施琅意见的,他也不想放弃台湾。但是为了同意朝廷大臣的意见,让各大臣展开讨论。最后康熙皇帝下旨,遵照施琅说的办法执行。
有一天,康熙皇帝接见了汉人大学士王熙的意见。因为王熙年轻,而且比较诚实。
作为生长在直隶的王熙,却同意施琅的意见,他认为:“台湾有地数千里,民众十多万,而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郑芝龙和红毛子的事实表明,如果放弃了台湾,台湾一定会被外国人和不法分子占领,它会成为犯法作乱之人的藏身之地,所以臣认为,守护台湾乃是上策。”
过了几天,出使福建的钦差大臣苏拜的奏疏也已送到,他的意见和施琅大致相同。
种种意见表明,驻守台湾,治理台湾,乃是朝廷正确的选择。
至此,康熙皇帝决定不放弃台湾,而且一定要把它治理好,使它成为祖国东南沿海的一座重要屏障。
如何安置郑氏家族?这是康熙皇帝很为难的事情。熟悉历史的康熙皇帝知道,中国历史上的历代王朝,都对前朝的遗留皇族容忍不下,都要加以加害。
但是,康熙皇帝是个贤明的皇帝,他明白合理安排郑氏家族,对国内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康熙皇帝知道施琅与郑氏家族有血海深仇。郑氏家族不但拘禁了施琅,而且残忍地杀害了施琅的父亲施大宝和施琅的弟弟施显,还杀害了施琅的儿子和侄子。
因此康熙皇帝认为,与郑氏家族有血海深仇的施琅在攻取台湾后,会对郑氏家族下毒手。这也无可厚非,人都有亲情,亲人们的仇恨,哪个不来报?
所以康熙皇帝在施琅出发去福建前线的时候,语重心长地赠送了八个字:只可报恩,不可报仇。康熙皇帝就是担心施琅在攻取台湾后,会大开杀戒,让郑氏家族血债血偿。
因为施琅全权处理台湾事务,康熙皇帝就争取施琅的意见。
但是施琅是个顾全大局的人。他胸怀宽广,公私分明。他没有辜负康熙皇帝。他说:
“台湾孤岛刚归附大清,一有诛戮事端,恐怕引起人情反侧。我之所以茹血衔痛,目的是以国事为重,不敢只顾私家小事。”
施琅又上奏疏请求康熙皇帝,大意是郑可塽已纳土归诚,应令其带领家族部下和刘国轩、冯锡范及明帝后代朱桓等人军到北京城,听候安排。
康熙皇帝准许实施施琅的建议。并下诏授郑可塽公衔,刘国轩和冯锡范为伯衔,所有人都隶属上三旗,其余职官和朱桓等人都在附近省份安置垦荒。
自此,由于施琅的积极努力,康熙皇帝的英明决策,台湾的所有事物都妥善解决。
令人惋惜的是,施琅向康熙皇帝建议:申严海禁,稽核贸易商船。康熙皇帝命按照施琅的建议执行。
从此,侍郎提出了消极的海防建议,使得清朝开始了长时间的闭关锁国,阻遏了海上贸易与同各国的交流,这严重阻碍了大清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致使清朝愈来愈昧于世界大势。
这是不可取的。
/book_83467/30871868.l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