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2/3)
来一个多月的帐务进行了清理。下午,在店员的协助下,对剩下的货物进行了粗略的盘存。很快,结果出来了。三友商行开业一个多月来,营业总额五万余元,毛利约九千余元,除去房租水电、工人工资等,不计损耗、报废、积压商品贬值和资金利息,利润大约在六千元。如果把开业请客、装修折算等计入成本,利润不尽人意,比三人预期的要低。
随即,几人一起分析研究,总结得失。
三友商行开业以来的这一个多月,批发生意很少,营业额主要来自零售,却也不是很好。
在经营方面,唐大姐比较内行,将生意不理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一,龙城与双江相隔不到二十公里,双江的批发市场规模较大,客户的选择面广,乡镇的商家基本都选择到双江去进货;第二,许多乡镇的商家对于三友商行不了解,基本根本不知道在龙城县有这么一家批发市场;第三,三友商行的货品没有显著的特色;第四,营业员的经验不足,缺乏营销技巧;第五,客观上说,这片市场还没有形成,前来购物的顾客不是很多。
“随着车站的扩建,这片的流动人口将很快增加起来。我相信,我们的生意肯定会越来越好。”唐大姐充满信心地鼓励着两个合伙人。
在经营方面,邢勇都没有什么经验,听了唐大姐的介绍,觉得分析得比较全面,也就没有什么补充。
前段时间,陈卫红分别在双江市和龙城县图书馆办理了借书证,借阅了一些商务管理、市场营销、时装方面的书籍和杂志,进行了认真的研读,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平时的一些零星的片段,对商行的经营、管理有了一些初步了解。偶尔,也去双江市百货公司和一些商场、店铺看看,与营业员或老板聊聊,还专门约着朱艳红和杨梅喝茶,向他们请教了一些经营和管理的知识。
毕竟这些都是间接知识,陈卫红对三友商行的经营管理的详细情况还不是很了解,担心自己的话误了大家,决定暂时不发表意见,基本按照唐大姐的思路办。
对于三友商行下一步的打算,以唐大姐的意见为主导,决定就按目前的方式暂时经营着,过一段时间再看看行情。如果批发的行情继续低迷,就调整一下货品,专心做零售,在适当的时候,开办家电卖场,同时,开始考察和筹备服装厂。
如果开起了服装厂,销售的话,至少要在双江市或省城,量才做得上来。具体如何操作呢?根据唐大姐的提议,三人商定,第一,服装厂的厂址可以选在龙城,这边的房租便宜一些,各方面的条件也要优惠一些;第二,在双江市的服装批发市场物色一个门面;第三,通过朋友或熟人关系,找一两家服装厂详细地进行调研;第四,物色相应的生产、管理、营销人员;第五,筹集办厂资金。
最后,唐大姐知道陈卫红和邢勇的资金都有些困难,提议年前每人分配两千元用作支付利息。
离春节还有几天,陈卫红让唐大姐和邢勇回家准备过年的事宜,剩下的几天自己在这里值班。
腊月二十九上午,邢勇过来工资和销售提成结算给员工。中午,两人将商行的门窗水电关闭并反复检查后,带着购置的年货和给家人购买的衣服等,返回家里。
正月初三,陈卫红找到洪开国,与他一起前往詹荣富家。
生意能够越做越大,事业逐渐走向成功的经营者,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为人随和低调,永远心怀感恩。詹荣富也是这样一个人,因为儿子和侄女的事情,对陈卫红充满着感激之情。
见陈卫红来访,詹荣富知道一定是有事相求,也就没有客气,直截了当地切入主题:“陈老师,难得你能光临寒舍,今天我们好好喝几杯。兄弟如有什么事情用得着当哥的,尽管直说。”
陈卫红也就不再客气:“詹大哥,不怕你笑话,你是知道的,我们教书的,工资实在是太低,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
“陈主任客气了。”詹荣富不明白陈卫红的意图,客气了笑了笑。
“说来你可能不相信,詹老板,我每个月工资才四十六元,平均每天一元五角钱。前年,我家老房子面临垮塌,不得已拆掉重建,经费不够,我妈妈出去借钱,跑了上百里路,找了十几个亲戚熟人,只借到一百多块钱。后来,我父亲住院,交不起住院费,医院不肯发药,我母亲好话说尽,差点给医生跪下了,他们依然不为所动。那个场景,作为当儿女的,看到那个场景,那份心酸与愤怒,你可能感受不到。”陈卫红回忆起修房子和父亲住院时的场景。
“你们的工作非常辛苦,工资确实太少,与你们的付出和贡献不成正比。陈主任,这两年我的生意勉强还过得去,手里也还有些积蓄,你看需要多少,尽管说。”詹荣富以为陈卫红是找他借钱。
“詹老板,谢谢你。我今天来找你,不是借钱,是借智,借你的智慧与经验。自那件事情之后,为了自救,为了生存,我决定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想办法挣点钱。后来,我与朋友合伙做了点小生意,但因为没有什么经验,经营这段时间来看,生意不是很好。因此,想向你讨讨经验,希望得到你的指点。”陈卫红真诚地看着詹荣富。
“陈主任,你想了解什么情况尽管说,我一定知无不言。”詹荣富发现陈卫红不像是开玩笑,也一本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