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只赚一项的钱(1/2)
第二天一早,陈卫红立即赶回大石,找到孙发明,详细介绍了情况。
两人清点了一下,先前准备的资金,加上陈卫红剩回的资金,以及这几天陆续卖了些东西的收入,共有一千五百元左右的现金,离三十台配件所需要的二千四百元钱,还差约一千块钱,这还不计车费和其他费用。
“目前看来,只有贷款了。我明天去找我同学,让她帮忙,尽快帮我们贷一千块钱。”孙发明说道。
“好,尽量抓紧点,有些小费用,该开支就开支。以后,如果我们扩大规模,还得与银行打交道,干脆这次多投入一点,把关系建好。”
接着,陈卫红向孙发明介绍了准备举办电器维修培训班的打算。
“好啊,我怎么没想到这个办法呢?这确实是一个能够实现多赢的办法。”
“这两天,你去想办法筹集资金,我落实招生的组织与宣传事宜。发明,对于招生,你有什么建议?”陈卫红说道。
“我想到的,可能你都想到了。”
“说来听听。”
“一是张贴广告,二是利用身边的熟人关系向外传播信息。”
“好啊,可以到一些中学去,委托班主任帮着做一些宣传。”
两人将能够帮助招生的人脉资源进行了梳理,筛选后进行分工,分头去做工作,并就工作技巧进行了交流。
三天之后,贷款办了下来,因为工作做得比较到位,贷到了两千元钱,比预期的更高。
第二天,陈卫红找了辆小货车,到省城去把三十台电视机的套件购买回来。还在省城电视机厂的废品仓库里,选了三十套装配电视机的工具,一些装配和维修电视机的常用零配件,以及三十几只万用表。顺便给周成洪捎去两只土鸡、两只土鸭。
临行前,与孙发明就招生情况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前三天招生宣传反馈的情况来看,很是不妙,明确表示愿意报名参加培训的人一个都没有。
车上,陈卫红认真地进行了分析,觉得培训班招生不理想,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自己与孙发明在电器维修这条道上没有什么影响力,让愿意学习的人不太信得过;二是省城南江市与双江市,甚至龙城县、周边县城,都在办类似的培训班,其广告宣传力度远大过陈卫红他们,实力也明显高过陈卫红他们。
汽车在快速行驶,陈卫红的头脑更在高速运转:如果学员招不起来,培训班办不成,一是失去了这个商机,少了一个能够赚钱的机会;二是购回的这三十台电视机的组装也成了难题,靠自己三人,一个假期都不一定装得出来,积压起来,资金利息也是一个压力。再有,电视机厂面对供不应求的局面,正在不断提高产能。从周成洪那里了解的情况来看,城市的黑白电视机供应已基本饱和,下一步将转向农村市场。如果电视机大批量进入农村市场时,自己的这三十台电视机还没有销售出去,积压在手里,将成为存货,毕竟这批产品,给人的感觉不那么正规。商机稍纵既逝,优势把握不好可能变成劣势,怎么办?
“没有销售不出去的商品,只有不恰当的营销策略和不会营销的人。整合资源,可以把劣势变成优势,实现共赢……”陈卫红回忆着前段时间准备从商时,买回的几本商业营销书籍上的话语,苦苦地思索着。
突然,一个念头冒上陈卫红心头:“一方面电视机装配需要工人,装好后还可能卖不掉;另一方面,电器维修培训班学员招不起来,这个商机不能被自己抢到。这是自己目前面临的两大困境,但是,如果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呢?会不会负负得正?”
沿着这条思路深入下去,陈卫红的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笑容。
卸完货物,已经晚上九点过。
在店里,陈卫红与孙发明煮了两碗面条,就着几把花生,一边喝着小酒,一边聊起来。
“卫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招生有些困难,别人都不相信我们。”孙发明的情绪有些低落。
“是啊,我们没有值得让别人相信的东西。”
“这批零件如果不尽快装配出来销售出去,一是资金利息是个压力,二是积压起来成了存货,就麻烦了。”
“我也在为这件事情而担忧。在路上,我想到了一办法,不知行不?”
“什么办法?”
“我们把装配电视机和培训班一起来做,但只赚一项的钱。即免费培训,条件是学员按市场价向我们购买一套电视机零件,通过我们培训,把电视机维修的基本原理弄懂,电器维修的基本技能学会,并把购买的电视机零件装配成合格的电视机带回家,我们还负责电视机三年的维修,比正规厂家的保修期多一年。你看如何?”
“好啊,我怎么没想到这个办法。那你看如何定价?”
“目前,市场上十四寸黑白电视机,最贵的五百元出头,最便宜的三百多元。我们还送每位学员一套电器维修工具,一只万用表。我了解了一下,万用表在龙城县零售要七八十元,其他的简单工具加起来,要在一百元左右。培训班,省城一般每期收费在五百元左右,龙城县也要四百五左右。你看,我们把价格定在五百元左右,如何?”
“这样算来,每台电视机,即每个学员身上,不计人工工资,我们的毛利在四百元左右,除去开支,估计每台净赚三百元没有问题,毛利将会近万元,这将是我们多少个月的工资啊?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