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屯田!(1/2)
原来如此啊!穆良奇和郭嘉理解的点了点头。
穆良奇问道:“那曹君就如此的分发土地,没有什么要求吗?”
程昱说道:“怎么可能?分发他们土地,其实是类似于汉文帝一种屯田。”
屯田是指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有军屯、民屯、商屯之分。
《汉书·西域传下·渠犁》:“自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田渠犁。”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是岁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
屯田有时又被称为营田,原意是屯田以兵,营田以民。
实际上,历代不少营田也常使用士兵,即使是民屯,也多采用军事编制,所生产的粮食主要也是供军需。
汉武帝曾在黄河河套以至河西张掖、酒泉一带有屯垦戍卒60万人。
屯田可以让自己有更多的粮食养兵,但是这个好处,别人也不会看不到,诸侯们纷纷效仿,那么只会造成战役的规模加大,战争死亡的人数更多。
事实上在三国时期第一个设置屯田的是陶谦!
那时徐州两遭黄巾之乱,战火过后“地荒民饥”,徐州经过战乱,土地荒芜,房屋尽毁,老百姓流离失所,已经凋敝不堪,那该怎么办?
这非常考验自身的能力,如果不能好好处理,饥民再来一次黄巾之乱也不是什么稀罕事情。
所以,陶谦中心工作就是如何治理好这块饱经战火的土地。
要说陶谦这个人还真是治世能臣,有着极其优秀的政治能力,深知“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道理,要想解决百姓起义的问题,首先就得解决吃饭这个根本问题,人民吃饱了自然就不会有所不满了。
所以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屯田,政府划分田地并且提供农具和耕牛,然后士兵和平民一起下田耕种。
在中平六年,也就是三个月后,陶谦任用下邳人陈登为典农校尉,让其在徐州境内负责屯田工作。
事实证明,陶谦的眼光是很准的,陈登这个人是用对了。
陈登,字元龙,下邳人,性格桀骜不驯。
时年二十五岁,便就任为东阳县令,这个人的年纪虽轻,但能力却强,干劲十足,一上任便“巡土田之宜,尽凿溉之利”,作为领导,他竟然能亲自到田间地头考察土壤情况,以便种植适宜的农作物,同时组织人员凿渠开河,灌溉田地。
并不是那种指挥这个指挥那个,却从来不动手只会吃干饭的娇嫩领导。
而徐州也因为有着如此敬业精神的农垦管理员,徐州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屯田的结果自然是“粳稻丰积、粮仓盈积”。
战争中,粮食,是征战的物质基础。要保证粮草供应,发展农业生产也是十分重要的手段。同时,在中国古代,一些战争,往往持续时间很长,甚至能够陆陆续续的达到几十年。
为了这种旷日持久的战争能够得到长期而稳定的粮食生产供应,更有必要建立一定形式的粮食生产基地。而这种粮食生产基地,最好建在距离交战区域不远的地方,这样才能够保证因为雇佣民夫搬运粮食而导致粮食很多都损耗在路上了。
而这种方法,就是屯田。
不过这个屯田啊,倒不是曹操的发明,其实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了屯田这一措施的出现:
秦代以前,每次战争持续的时间都不长,所以也就无需建立粮食生产后勤基地。秦始皇与匈奴交战的时候,最先遇到这个问题。
“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此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徒适戍以充之。”这可以说是屯田的先声。
汉文帝时候,北方匈奴国力强盛,时常侵犯过界,骚扰当地居民皇上征调军队进行抵御。
晁错认为让士卒轮流戍边,不是长久之计。
他上书汉文帝,主张才用招募之法,有计划的移民,发展边疆地区的生产,把卫国和保家联系在一起,并且规定了具体的实施步骤:
首先,把向国家捐献粮食获得爵位的那些所得粮食用于边防屯垦事业,其次,选择水草丰茂的边地作为移民地点,并且在哪里修筑城堡;再次;政府负责修筑房舍,供给必要的农具、种子,配备医生和巫师等等。
汉文帝采纳了晁错的意见,下令移民充实边防,有效的阻止了匈奴的入侵。
汉宣帝时候,西北羌人发动武装叛乱,进犯过境,攻占城镇,残害百姓。
年逾七十的西汉名将赵充国毛遂自荐,亲自挂帅出征,平定叛乱。
赵充国在对粮食辎重等后勤保障状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后,决定在边塞屯田,有效的平息了匈奴勾结在一起的羌人武装叛乱。
这不仅是在国库空虚、财政紧张时,节省了大量军费开支、徭役劳作等,而且加强了边防建设,增加了物资储备,提高了御敌应变能力,既开源又节流,有效地保障了国家安全,一举数得。
以一万多名军士,开垦田地两千余顷,“留屯以为武备,因田致谷,威德并行。”
西羌的五万军队,竟然被赵充国陆陆续续消灭了四万六千余人。到了最后,赵充国总结了著名的“留四便宜十二事”,即屯田的十二好处。
这也是曹操的部将韩浩后来设计著名的屯田制,作为最重要的理论来源。
也就是说,现在曹操等人,因为粮食奇缺,开始对屯田有些想法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