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汴梁误 第十六章 剧本中的变故(一)(1/6)
“大宋宣和五年二月十五,燕云克复之后,辽人余孽乱生。
其适时也,辽人余孽举兵四出,声势浩大,何止十万?契丹遗种,斩木为兵。奚人劫余,以身为盾。辽人治下门户贵盛者,不论渤海汉儿蒙古,皆望风从之,分道四掠。其间主持者,正辽人林牙号耶律大石者,大石威望素著,善抚士民,更有能战之名。此前辽人内争,大石去职,辽人多有哭者,以为国亡无日。燕京大火,大石亡其踪迹,孰料竟潜伏边地,收拾余烬,突然举事。
其适时也,四下归宋郡县坞壁堡寨,纷纷告急于燕京。辽人余孽浑不顾生死,以老弱填沟渠,以性命当刀矛箭矢,举事之初,即破郡县坞壁堡寨凡数十,燕地大震。大宋燕地能战之军凡两。曰西军者,久战兵疲,不得犒赏,都门锦衣绣使,尚有诸多挑剔。西军气沮,数万大军顿于燕京,拒不赴援。曰神武常胜军者,萧郡王南归之人,颇受疑忌,远避檀州,虽乱起之时竭力自效,典兵四讨,然则奈辽人余孽报必死之心,声势浩大何?
其适时也,燕地乱事传至都门,举国震动。识者谓六千万脂膏,数万长征健儿白骨,只恐一朝成为虚掷,更深恐之数万精锐,耗于燕地,大宋则无一可战之军,更兼门户大开,国事糜烂,恐有不忍言之事…………”
————引自《大宋宣和北地述异》
~~~~~~~~~~~~~~~~~~~~~~~~~~~~~~~~~~~~~~~~~~~~~~~~~~~
无数急报,在这几天内纷纷的传进了燕京城中。有的是离燕京比较近的州郡,既然已经投效大宋,自然就向燕京报急。有的地方明明离檀州更近一些,那里也有一支军马,却不知道为什么,偏偏要将急报送到燕京城来。不过这个时候,谁还顾得上追究这个
对于集结于燕京城的西军上下来说,除了深知内情的少数几个人。克复燕京之后一直过得有点懒洋洋的西军上下顿时就紧张起来,没想到以为死挺了的辽人,竟然又死灰复燃,一下搞起来这么大的声势
燕京内外,全部戒严,四门紧闭。燕京左近西军营寨,全都加派人手值守。营寨防御,加倍整治。燕京四下那些才安顿不久的流民百姓,又纷纷逃入燕京城中。此时燕京城也只开一门接纳这些流民百姓入城,而且入夜就立即关闭。这些纷纷逃难而来的百姓们,就在城门口风餐露宿的等候,这世道谁也不知道怎么了,以为松了一口气,接着又是刀兵四起其他地方不敢说,这燕京城有几万大宋精兵,还有修整完善大半的坚固城墙,总会没事罢?但愿此次也是燕地最后一场乱事了,不然老百姓们真的没有活路了
全军警戒森严,城墙垛口全部有人值守,守具全部由民夫不断的搬上城头。城门外聚集的大批百姓眼巴巴的等待着入城,再加上不断驰来的急报传骑,一下子就让燕京难得的一两个月升平气氛消散无遗,每个人身处其间,都不由自主的绷紧了神经。西军诸位相公重将这般郑重的应对,看来这场乱事还当真不小
前两天汴梁使节到来,营中风传的消息很是不妙。萧宣赞这般一等一的英雄,被逼去了檀州避祸。老种相公在城门口就恶了两位使节。汴梁使者到来,没有加以宣慰百战余生之士,倒是诸多挑剔。犒赏也没有随使节到来,只推是随后就要运到。照理说使节到来,第一时间就要传来诸将的封赏,从老种相公起一直到下面的使臣,都是封赏有差,该升升,该赏赏。就算钱帛在路上,可是这不要钱的超转官阶,封赠名衔也应该就很快下来。偏偏此次是绝无消息营中风传,朝廷看着西军打了这么一场战事下来,还保有相当实力,很是不愿,说什么也要死死的压制住西军,至于萧宣赞,更不用说了,恶了童宣帅,他一个南归之臣,朝中无依无靠,能得保首领就算不错,哪里还谈得上封赏他那场奇功?
西军上下都是愤愤不平,这卸磨杀驴也实在太明显了一些这场乱事才一传出来,最开始的反应大家倒是有点惊喜。叫你们这些大头巾放完焰口不要和尚,现在燕地还未曾全平,还不是要指望俺们这些丘八?到时候看你们这些天使怎么和老种相公说话。
不过乱起几日之后,西军当中,中下层的军将官兵也微微有点疑惑了。老种相公他们怎么这般沉得住气,就是任萧宣赞在外厮杀?大家都是当老了兵的,知道这等民乱起事,看起来声势浩大,其实不过就那么回事,和装备精良的正规军比起来,简直是不堪一战,只要击破几个大股,就能让乱民丧胆,然后不难次第削平。送上门的功劳都不要,还图什么?现下使者挑剔,正是要出力自明于朝廷,偏偏几位相公太尉就按兵不动
而且大军群集于燕京,每日吃嚼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粮道遮护人马绝少。要是让乱军断了粮道,就算随时都可以打通,总是一个麻烦事情,而且还怕有什么万一。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家处于险地当中罢
西军上下,虽然对朝廷有诸多怨气。但是临急变而为大宋死战,倒是没什么含糊的。更何况全燕变乱,出战也就是救自己。屯驻燕京四下的西军营寨早就整兵砺马,随时准备出动剿洗四下乱军,却偏偏等不到军令下来,只得死守营中,将燕京遮护得严密。领兵军将一天不知道多少次在营门等候传骑带来诸位相公的军令,却总也等不来。个个都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