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章 坦克发展(1/2)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ead”并加关注,给《重生之第二帝国》更多支持!伴随着空军的不断壮大,德国陆军也在战后的时间里实现了革命性的变化。
上一场欧洲大战中,德国陆军几乎是以一己之力独斗英法俄三大列强,并在东西两线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如果说德军在俄国人身上所取得的战果有屠幼之嫌的话,那么其在西线所获得的成功便有着相当的含金量了。而无论是前期的边境突破、马恩河鏖战、还是后期的渗透攻势,不畏枪弹的装甲部队都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凭借着这些钢铁巨兽的掩护,德国曾一度占领了法国超过五分之一的广阔领土,就连巴黎也在42年之后再度成为了征服者的掌中之物。
由于装甲部队所在战争中体现出的巨大作用,德国相关部门便始终都没有放松对它的改进和研究。大战结束后,德国陆军曾专门对坦克和突击炮的表现做了一番详尽的总结报告:以小毛奇为首的传统陆军将领们在总结战况后认为,这种武器能抵挡枪弹、越过堑壕、打击敌方火力,是为步兵提供掩护的最理想工具。今后,德国坦克的研发理应朝着这一方向进行:战车的防御和火力将被置于优先地位,而速度和行程则可以适当削弱,只要跑得比步兵快就是可以接受的性能。
对于这一基于胜利经验的保守思路,清英在第一时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指出,坦克的最大意义在于第一次将火力、装甲、和机动三大要素在陆战兵器中实现了完美的融合,理论上可以在地形允许的基础下同时执行炮兵、步兵和骑兵的所有任务。在之前的渗透进攻战中,德军士兵就由于不能像坦克那样抵御枪弹、在突破防线时便蒙受了沉重的损失;而由于人体机能所限。德军士兵也无法在此之后及时做出大范围的包抄机动,致使法军或得以及时撤出战场,或与后续赶来的增援部队相会合。铸成了一道已属强弩之末的德军所无法突破的防线。如果德军的潘泽尔i型坦克能有翻倍的速度,同时故障率再降低三分之二的话。那么它就完全可以代替步兵在后期战役中的突破,而且其表现也绝对要比血肉之躯的步兵做得更加出色。实际上,大战时期坦克的机动力低下,实属时代技术所限的无奈情况,并不能够据此而定性坦克的用途。
面对清英的严词反击,德军将领们这才意识到对方也同样是在战场上立下过卓越殊勋的皇族指挥官:除了一直在东线大快朵颐的兴-鲁之外,德军中战果最为丰硕的就是这名青年所指挥的第5集团军,他完全在军事领域拥有足够的发言权。再往前追溯。坦克这种兵器也正是在清英的理念主导下才得以被发明,若非他的要求,德国陆军要想接收这种兵器还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
作为欧洲大陆乃至整个世界的第一劲旅,引领了机械化战争革命风潮的德国陆军向来就没有各国同行那般保守拘泥墨守成规,他们吸收新事物的能力毋庸置疑。经过一段时间的推演之后,德军将领们也终于逐渐接受了清英的这一观点。克虏伯、奔驰等公司的技术人员随即转变了研究方向,将精力投入到了均衡性战车的研发中去。与此同时,清英也为德国未来坦克的发展提出了几点指导性意见,并在之后成为了德国工程师所始终恪守的核心规范。
首先,坦克最需要满足的条件就是可靠耐用、且能够因为结构简单而实现大规模量产。二战德军的虎王坦克虽然单车性能无与伦比。但过重的吨位也为它带来了百病缠身的悲剧特点:在这款坦克不满一年的服役生涯中,因故障而导致的非战斗损失竟然还要多于在战场上被敌军击毁的数量,这不得不说是德军在战争武器选择上的严重失误。许多时候。一辆辆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打造出的恐怖重坦,就因为出现各种无法修复的故障而被迫在战场上抛弃,这其中的资源浪费高得吓人,就更遑论这货的全部产量还不足500辆了!
当解决了可靠耐用和便宜量足这个基本问题之后,坦克才真正归结到了其具体性能的权衡上来。而在火力、机动、和防护三者之间,清英毫无疑问的将火力摆在了第一位:毕竟坦克是一件堪称中流砥柱的核心兵器,其首要使命便是给予敌人以致命的打击。除此之外,一旦遭遇敌方性能更胜自己的强大坦克,拥有强劲火力的弱势己方战车也能有一搏之力:如果是单辆普通谢尔曼遇上了虎式坦克。那么车组成员除了向上帝祷告之外几乎无法有任何反抗,而如果是一辆换了17磅炮的萤火虫。那么大家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35吨的矮穷矬击毁57吨的高富帅也是完全有可能办到的事情了!
与海军战舰的情况不同。坦克提升火力却是有两种途径:一是选用小口径大身管长度的火炮,其二才是如军舰一般的提升口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小巧的坦克不比体型巨大的巨舰,其内部早就被人员和各种机械给塞得满满当当;因此只要有炮弹对其实现了有效穿透,那么这辆内部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坦克也就几乎和废铁无异,与炮弹穿甲之后的爆炸威力大小并无太大关系。此外,小口径火炮的炮弹更轻,体积更小,不仅有利于快速装填,其也能在有限的载荷重量和车体空间下实现更多的备弹量,从而增加了坦克的持续作战能力。历史上,德国坦克便是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