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坦克初现(1/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东欧地区所进行的战斗可谓是风生水起。德奥联军与俄国牲口进行了长达3年的烽火激战,最终将这个外强中干的庞然巨物打倒在地,并在其尸体上爆出了一个鲜血淋漓的怪胎畸形。不过,比起东线那相互对攻的热烈场景,西线战场的主旋律却几乎永远都是防御。
由于欧洲地形从西向东是呈一个倒漏斗的形状,越往西走越是狭窄;战线相对较短的德法战场,再辅以英法德这三个工业帝国所生产出的远比东线为多的机枪大炮,登时就构成了难以逾越的壕沟天堑。交战双方曾经不止一次地尝试正面突破,结果都在机枪堑壕铁丝网所组成的防御体系面前被打得血流成河。为了打破这一僵局,英德双方绞尽脑汁、各施绝技:德国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化工领域和陆战上的优势,先后研制了毒气并孕育出了渗透战术;而英国人则将他们在海军上的经验搬到陆军上来,造出了坦克这一改变今后陆战格局的“陆上巡洋舰”。
拒一战中所出现的早期坦克还处于非常原始的阶段,火力防护速度三要素乏善可陈,工作可靠性更是惨不忍睹,然而它们却无疑在随后的战役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种不怕枪弹的家伙隆隆压过夺走了无数进攻官兵生命的铁丝网,吸收了大量来自防御方的火力,无论是在挽救己方官兵性命还是创造进攻条件上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有了坦克并不一定能够突破对方守卫坚实的防线,但没有坦克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对敌方战线的突破!除此之外。这种武器在东线战场上也将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火炮密度较西线成几何倍数减少的东线战吵予了这种原始兵器极佳的生存环境,使得它们能够在面对俄国那支连步枪都不能保证人手一支、骑兵几乎还全部列装近战马刀的武器极度匮乏的军队的时候,能够有如同屠幼一般的超神表现。
由于坦克在未来战争中所将起到的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穿越者的清英自然不会对此坐视不顾。就在美国人刚刚造出了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拖拉机之后的1905年。清英便开始从美国全面引进这一现成的技术,并以提高农业产量的名义在德国国内投资建厂,从事拖拉机这一坦克前身的生产和研发任务。在清英的刻意推动之下,德国工程师们已经在以燃油为动力的履带式拖拉机这一领域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除了装备更大功率的发动机以外,还进行了一系列的为它铺设钢甲和装备火炮的试验。
1908年3月,在一个阳光媚好、暖风吹拂的日子里,位于柏林近郊的皇家拖拉机厂的测验场地上,一辆造型与普通拖拉机截然不同的钢铁战车吸引了场地周围所有人的目光。由钢铁所铸的深灰色身躯显得格外宽厚有力,负重轮下的绵延履带辛劳有爱;而那门在旋转炮塔中的短管火炮,则正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一种热情奔放、一击必中的独特气质!
“殿下。这便是依照您之前的要求。在我们所少量生产的燃油履带拖拉机的基础上所发展而来的这款武器了。它由3名人员进行操控。分别负责指挥、驾驶和开火;其战斗重量达到9吨,足足是一辆普通小汽车的4倍以上。”皇家拖拉机厂负责人奥利弗恭谨地看着面前的青年,话语中多了些许的热切之情。由于清英对于研发型项目的大力支持。使得兼领项目主设的奥利弗在海量经费的注入中捞足了好处;此刻面对身怀巨额经费的金主,奥利弗自然是要在清英面前将自己的研发成果对其毫无保留地展现而出。
清英闻言点了点头,一丝笑容悄然在嘴角洇散开来。在自己对研发过程的直接干预下,初生的德国战车便已然有了后世现代坦克的经典雏形;它不仅采取了单炮塔的最优设计理念,其防御外形也不再像历史上那一票德国坦克一样极易被直射炮弹贯穿的方方正正的模样,而是毫无疑问的在前部采用了倾斜装甲。那些将海军经验直接生搬硬套到陆军领域,由此造出一大堆装备多门火炮多挺机枪、如同武器库一般华而不实的多炮塔蛮夷而交出的惨痛学费,在这一位面的德国陆军已然被尽数避免,并得到了几乎是最优程度的改善。
坦克的作战模式完全不同于军舰。海上炮战由于距离相对较远,且命中一炮的效果有限。几乎不可能一击致命;因此战舰往往都需要一定数量的主炮才能保证在远距离上的散布和命中,以便对敌方造成最有效的打击(日本海军的测试结论是至少6门)。而陆地坦克对射的距离相对较近,辅以精密的光学火控仪器足以一炮准确命中,并彻底将目标打成废铁。因此多炮塔坦克完全没有任何的意义,反而会因为更多的炮塔而带来造价、吨位、技术研发难度和机动性的严重恶化,从而在最重要的战争经济学领域被单炮塔坦克所完虐。而清英在新战车的研发中所坚持采用的倾斜装甲,也在后世被证明是付出远大于收益的优越理念;倾斜装甲对于直射而来的炮弹的抵抗能力,要远比锉刀大师科幻seb在他那款水柜世界中用余弦计算所得到的等效装甲来得更为坚厚。
伴随着一阵发动机的嘶吼,这辆已经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坦克的车辆开始徐徐运作;见此情景,清英的眼眸为之一亮,对其即将在试验场上的表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令他大跌眼镜的是,虽然它在尾部喷出了极为浓厚的青色浓烟,但其前进速度却是异常的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