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扭曲(1/3)
奇怪,真是奇怪。不管是身边的同龄人还是大人。大家的逻辑都太奇怪了。学校的日程空洞的让人沮丧,身边的同龄人都把精力聚焦于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宁明远看来他们似乎无时不刻都在小题大做。而理应更成熟的大人们却也只关注一些无聊的没有意义的事情,对理所当然的事实真理视而不见。在明远看来周围人的生活是那么的混沌无章没有目的又得过且过。
宁明远只有十一岁,举个例子。关于考试,关于无时不刻不让明远胆战心惊的考试,一开始明远也没有想太多,所有同学都重视的不得了,所有父母都重视的不得了,所有老师都重视的不得了,宁明远便跟着一起重视,跟着一起努力的学习,努力的考好,不让老师和父母骂,不让同学看不起,但渐渐地,因为一次考试在全是人的班上大哭,因为一次成绩被父母在学校门口又打又踹,因为成绩不好情绪大起大落,考试前熬夜到天明,最后试前顶不住压力崩溃休学的,明远全都逐个的亲眼所见过之后,明远意识到包括明远在内的所有上学的人,整个人的价值都被纸上的几个数字决定了之后,明远开始思考考试是否真的有这样的意义。
答案是否定的。
宁明远甚至都没有思考的太累,只稍微动动脑,答案就浮出水面了。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很多个方面的,考试说到底只是应试能力,考试作为一个检测手段,一个测试工具,连人能力的百分之五十都测试不到,人成功的必要条件,毅力,耐力,决心,意志力,语言能力,行动力,判断力,辩证思维能力,逻辑思考能力,等等等等的能力的大部分都不被考试所检测到。考试能检测的只有记忆力和智力,而且那还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因为本应由你在做题时进行理解和分析的题目,早就被‘只要你做的题够多,所有考试的时候题都是你做过的题,那你分数自然就高了’的战术抹除掉了。也就是说,确实分数和智力有关,但现今过于静态的硬化的缺乏灵活性的考试,只靠不动脑的死记硬背就能解决,根本不和试者的智力成正相关。
不仅如此,宁明远在这个基础上延伸了思考,发现,上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知识,那么如此一想,不难发现考试则应当是为了检查出一个人在上个学习阶段知识点上的漏洞,通过考试发觉并进而补充学习,来达到一个由考试完善知识学习的循环。然而现今因为对考试成绩的过分强调,教育已经变形,考试已经完全变了质,完全变成了为了考试而考试,而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考试,教育者不在乎学习者到底学没学到东西,教育成了教育学习者怎么考到高分的教育,成了为了学会如何考试而上学,学习知识倒成了次要目标。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局限性,人类局限性。企业需要人才,国家需要提报更优秀的,但企业也好国家也好,没有精力或者是能力来全方面的侦测一个人的能力,于是需要一个足够简便有效的方法来筛选人才。便将这个重任托付给毕业考试,以毕业考成绩决定,而毕业考既然如此重要,上学期间的考试的地位也就跟着提升,进而变质了。结果而言,考试足够简便的进行筛选了,但有效么,并不。
宁明远把自己的想法和班主任老师说了,老师愕然,那是仿佛看到陨石堕地球般的震惊,随后什么也没说,老师从此以后都用一种非常不待见的眼神看宁明远,宁明远脑瓜再好却想不通为什么,不知真的就被老师鄙视了,倒弄得兀自悲怆。
从此宁明远也放弃了,这种厌恶和抵触,难以言喻,从此宁明远只是想想所有人都在为了考试而考试,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后,宁明远单纯的放弃了。
格格不入,无法融为一体,不合适。明远与这个社会、这个种族不适合。明远这样的感觉开始越来越强烈,宁明远不管怎么尝试,结果总会与希望背道而驰。他正切身的体验这种无法融入群体的痛苦,脑中理念与现实世界冲突的痛苦。他努力想要成为大众的一员,却怎么也无法做到。就像水与油,即便贴的再紧也不会合二为一。不管他花多少时间在社交上,自己的言行总会不知不觉的显现出点滴的与众不同,而仅仅这点滴的不同就够了。想融入世界,却又不愿承认自己理解过的想法是错的,最后只导致了——
你这个人很好,但跟你一起我感到别扭,可以去和别人玩么?
不管说的再怎么委婉,剖开装饰,本质上都是这个意思。最后的最后总是这种结局。
这点滴的差异是本能的结果,是根源于人格的结果,是内心最深处最真实的表现,他是明远这种年纪的孩子无法改变的。他还没有社交手段的概念,他还不懂得撒谎或是带上人格面具的假笑。
结果就是这样,不可避免的,像诸多自发性的事物总会发展成他应有的样子,无论如何阻止也无法扭转一样,事情发生到了眼前这样的地步——宁明远看看手背上的鼻血,掏出纸巾使劲擦掉。又抹了两把鼻孔。看那三个同学已经走远了,忍着一跳一跳发疼的膝盖,从地上爬起来,走到家楼下卖店的橱窗前,紧张的检查身上还有没有粘上灰土的地方,赶快用力拍掉了——要是被妈妈发现了会挨骂的,还是尽量掩盖下来的好。跑上楼站在家门前,抬起手却迟迟不敢敲门,又犹豫了几秒,忽然想起什么转身跑到楼梯转角,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