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79文学网(79ks.cc)

首页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 第五百六十八章 严格的次第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79ks.cc/105687/

第五百六十八章 严格的次第(1/5)

这里面的大量内容,其实我是不太懂的。晚饭时间,我也问过刘大哥。

“你不要细想那些名词与含义,你只要有个印象就行了。佛法广大,我们过多的思维,不过入海算沙。你只要有个整体的框架印象,知道大概是哪回事就行。”

“刘大哥还是不肯教我?”

“我哪有资格,实话实说,我跟你文大姐学了这么些年,除了死记上师教的法门外,其它东西,也不太了解。当然也不需要了解,我们毕竟不是传法师。比如渡河,我们死抱着一个木头可以过河,你戴个救生圈可以过河,只要能够过河,了解那么多,没什么益处。万一有了攀比心,木头与救生圈都想要,都没抓牢,还有生命危险,对不对?”

这个比喻很有说服力,是这个道理。古人说圣法无巧,唯嫌拣择。牢守一个死办法,有时比东张西望有用得多。

“那你教我一个最基本的,比如九节佛风,我看里面记载算是最简单的了,记载也有具体办法,但我自己试着搞时,又总觉得它没说清楚,有点没底。”

文大姐停下了筷子,望着我:“小庄,你别试着练了,危险!不是我们不教你,是因为我们没有资格教你。这是密教中的规矩,只有传法师才有资格。毕竟,出了事,只有有能力的人才能够纠正。”

刘大哥给我解释了密教的一些传法规矩,这些都是常识,但执行起来很严格的。

密教是一整套训练教育体系。所谓传法师,就像我们教育局所搞的老师资格考试一样,只有具有资格证的人,才能够当老师。这保证了师资力量。况且,一个法门就是一个体系,比如密教里红、黄、白、花等教派,各自有各自的法门与传承体系,如果没有确定传承的延续,就代表没有师承,也就无法办学授徒了。

这就像是我们的义务教育,各有各的学区,西城区的小学不能收房山区的孩子上课一样。当然,他们可以转学,但都必须是正规的教育局承认的学校,才能够得到行业承认。白教的大师,当然也可以进修红教的法门,但也需要办理入学手续,就是拜师仪式。

文大姐告诉我,希望我先利用这几天时间,多看看后面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不需要修具体的法。我不仅没有修的能力,也没有修的资格。因为,没有明确正规的上师指导,个人修法不仅危险,而且是违反戒律的。

“看书,或者做大礼拜,就这两样就行。至于找上师,这得看缘分,当然,我们也在留意。”刘大哥这一说,就非常明了,我安住于当下,当成一个调整期就行。

接着看第二部分,就知道,密教的教育体系如同一个精密的等级阶梯,是一步步往上爬的。如果说汉传佛教的教授方法适用于两端,而藏传佛教,更适合中间的大多数。所谓两端,是指普通百姓如果没有什么理论基础与时间精力,只修一句佛号,也有可能成功。上端的,是对最智慧最有宿缘的高人,禅宗可以帮你顿悟。

而社会上最多的,是我们这种有点知识有点条件的人,更适就藏传佛教这种,类似于学校分级教学的方式。

第二部分,就把思想行为及效果的次第,作了一个略缩版的介绍。我过去不管是自己看书还是在庙里打坐,师父们都讲什么空性,讲什么菩提心。这些观念虽然很多,但如何到达,就会靠悟了,没有具体的思路。

但是,这一部分,书上却引用上师的言论,表达出了我渴求的一部分知识。所谓空性虽然本空,但从有到空,是有抵达的办法的。

空性的第一种修法,与禅宗参话头差不多,观察心的来去生灭。如何观察心的本性呢?本论是从来处、住处和去处三个方面来进行观察的,这个大家一定要记住。

怎样去观察心的来处、住处和去处呢?是不是从书上去寻找答案,是不是用其他的什么逻辑去推导呢?都不是。此处我们所用的方法,就是让心回头自己去看。

当一个念头刚刚冒出来的时候,无论是善的念头、恶的念头,还是无记的念头,我们就立即去把它抓住。

所谓“抓住”的意思,就是不再往下走,而是去观察它。比如说,我看到一朵花的时候,就会产生“这个花好漂亮”的念头,此时立刻停下来,紧接着就向内观察:刚才我所产生的这个念头是从哪里来的呢?

首先,是观察心的来处。比如说,如果我们想知道自己所看到的这朵鲜花的来源,就要去查找它本来是长在哪里的。同样,当心里冒出一个念头的时候,我们就要去观察它究竟是从我们身体的哪一个部分、哪一个角落产生的。……当我们用中观的理论将身体的里里外外找遍了以后,就会深深地体会到:其实根本不存在什么心的来处。……

心的来处即是这样观察的,接下来便开始观察心的住处。

如果心是存在的东西,它还是应该有一个位置,我们现在就去观察,它的位置究竟在哪里呢?如果真的有一个存在的位置,一定是在我们的身体内外,而不可能在其他地方。那身体的内外有没有一个住处呢?此时,我们又可以通过前面分析来处的方法去观察。……这样一来,我们也就找不到所谓心的住处。

第三个,是观察心的去处。接着上面说的例子来讲,在看到这束鲜花以后,我会认为“这束花好漂亮”,之后就生起“能用这束花去供佛该多好啊”的念头,随即这个

状态提示: 第五百六十八章 严格的次第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