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章 粗心与细心(2/4)
情绪的控制,其实也是一种骗人。但老和尚下面讲的,不是这类控制,他是讲用正确的心态,来化解自己的负面情绪。“修行人在被骗时,该具足什么心态?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有三种想,就明白了。哪三种想呢?了业想,感恩想,忏悔想。”
想就是想象,通过想象,达成某种观念。我以前看过关于《白骨观》的书,好像是南怀瑾写的。里面说修白骨观时,要有脓血想、白骨想。人的思想,总是把零散的知觉,通过想象结合成整体的观念。如果想象的方式改了,观念也就改变了。这相当于小胡所说的心理学规律,自我暗示。
“当你被骗时,首先当知这个成熟的业已经了结了,所以于此时应当心生欢喜,而不应当生气嗔恚。我们今生被骗大都是因为前世的业因所致,所以在被骗时,要知道这是业力成熟的表现。”
业力成熟,也就是过去的因已经受到了果报,从此再也不会影响你后来的果了,是还债的意思,当然是一种轻松的暗示。
“其次,骗你的人骗你时不仅了结了你的业,同时他骗的行为也是在磨练你的道心,承办你忍辱等道业。因此作为修行者,在面对骗你之人时,应当以供养感恩本尊的心来观待对方。真修行者要这样做才行,若仅仅认为自己被骗就当还债了,那么你于被骗时仅仅得到忍辱的功德。在心态上,你只承办了看淡的一种心态,连看破都算不上。”
这相当于把苦难当磨炼,把被骗当课堂。不仅要看淡,更要看穿。
“若你被骗时,能以正观而观三轮体空,放下能骗、所骗及被骗物的执取,那么于此中即可承办无数功德,所以于此时当对骗你之人生感恩想。你更应该清楚,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骗你的人如本尊及善知识一样是来帮你承办道业的。因此要于此诸人等生感恩想。”
如果这样说,那烦恼即菩提,这句话也推导得出来了。佛教中,总有这种二元一元化的理论模式,至今,我跟万师兄也不太熟悉,这里面推导与认识的规律。但印象最深的是,佛教中总喜欢把二元的东西合在一起说,但又不像辩证法,搞出主要次要矛盾,搞出内因外因。
“最后,在你被骗时你还应当具足忏悔的心,有了忏悔的心这个罪业(你前世所造被骗的业)才能彻底清净。若你仅仅想了一下了业了,而不具备真正忏悔的心,如此则这个罪业不能完全清除。因此若你能以此因缘而发起真正忏悔的心,那么即使你生起一念忏悔心而念金刚萨埵心咒结果就不一样了,于此相应的业全部能摧毁。”
这个咒我在书上见过,但不敢念,据说念咒,需要专门的传承与上师的加持,我这个门外汉,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此中,更当进一步了知业之所以感果是因为其因与果皆无有自性,故而才能如是无欺而现起。因此当安住于因果、罪福无生的正念中成就殊胜的忏悔。”
因与果无自性,都是镜花水月,你操心那干什么?操心月亮掉进井里了,那是猴子的愚痴。这种观念比喻,倒是有用的。
“然后你想能帮助你摧毁所有罪业的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要不要感恩呢?他帮助你摧毁业障了,虽然你曾经欠他了,但此一生帮你摧毁业障了。以前也讲过当他骗你的时候他检验了你到底有没有烦恼,让你发现了烦恼,这样的人是善知识要感恩的。所以感恩的是他帮助我们清楚了业障。第二他让我们发现了内心的烦恼与执着。我们第一刹那的一点点不悦意就是执着,他就是个烦恼,他就是个不舒服。我说过的我在被骗时明知道对方骗给对方的,我认为我没烦恼,事实上错误的,当过了一会儿心里很不舒服,因为过了一会儿其实你观察了。”
这三者的关系是递进的,但是我还理不太清中间的逻辑。他虽然讲得语言平实,但我还是觉得有点快,反应不过来。
“修行佛法不是念了多少经,念经是方法,最关键的是每天观察自己的心,每一个起心动念。修行来至于点点滴滴,不要自欺欺人。”
我当然听说过,修行即是修心。但这种自我暗示的方法,是不是也是在骗自己呢?更何况,如果分析我们的心,有无数个层次,细细分析其中的关系,永远没有穷尽。如果在这种毫无穷尽可能的过程中,耗费一生,有什么价值吗?
“说到用心,我们参禅,杂念纷飞,须知那是妄心甚至狂心,不是真心,既然不是真心,你就不要固执。只需要用那话头,那一个心就够了。所谓一白遮百丑,以想对万想。最开始,心是粗的,降伏不了,后来,心越来越心,就有下手处了。”
果然,分析对照自心,还是有办法的。
“今天我讲一下粗心用功与细心用功,也就是有心用功和无心用功。什么叫粗心用功呢?就是我们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妄想多杂粗重,用功太粗疏,不细密。心也种粗粗用功,就叫粗心用功。粗心用功因为心是粗的,气是粗的。,所以,很难把功夫抓住,很难把疑情提起来,即便偶尔提起来了,也难保持住,时间延续不长,过一会儿就没有了,没有了之后,又提起来,它又有一点,时间又不长,又消失了。所以,粗心用功,它的力量不大,时间不成片,容易失掉。失掉之后,要把它再提起来,都很不容易。原因就是,你在用功的时候,心、气、念都是粗的,功夫是断断续续的,不绵密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