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文学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79文学网(79ks.cc)

首页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 第二百一 十章 因果有何凭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79ks.cc/105687/

第二百一 十章 因果有何凭(3/4)

上讲,道德,不是判断一个僧人水平高低的充分条件,但应该是一个必要条件。但也有特殊例子,比如说济公和尚,这该怎么理解呢?

我们天天有人在感叹命运不公,其实是中了两个错误理论的毒。第一个就是道德决定论,第二个就是能力决定论。在这政治层面也有反映,叫德才兼备。

许多人抱怨的原因,在于自认为德才水平较高,为何不能成就事业。是不是社会太黑暗了?这是极端的现象。

更多的人稍微平和一些,大概会感叹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程度,常有怀才不遇之叹,或者自认道德优势,抨击名人的道德瑕疵,以充当民间道德裁判,在这种自以为是的道德优势中安慰失意的心灵。

但是,才能的比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远远没有高考分数那样简单。智商情商只是说一个人能力的可能性,并不表示一个人真正干事的效率和思考的成果。更何况,什么时代什么岗位什么地方需要有什么样的能力的人,你是否刚才遇上,这个概率不是很大,需要机遇的。即使真有诸葛亮、姜子牙的能力,没遇上刘备周文王,也是无法取得成功的。韩信如果生在和平年代,连街头混混都斗不过,难道是他能力不行?时也,命也。决定命运的因素太多,能力只是众多因素的普通一个。并且能力不能简单量化比较,所以能力可以些微影响但绝对无法决定命运的。

那些自认为有能力的人,你把抱怨收起来,先做好自己做得到的事吧。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圣人说的,先好好学学。

道德决定命运,更是不好评价。每个人对自己的道德水平的评价,都带有主观色彩。而且,假设一个人的道德客观水平可以量化的话,越是道德水平低的人对自己的主观评价却越高,越是道德水平高的人越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对自己评价越会偏低。

为什么?决定道德水平的主观因素,在于自省。

一个善于自省的人,经常检查自己的缺点,这人的道德处于渐次上升的趋势,越来越高,但他对自己的评价因自省的力量,总是偏低的。越是这种人,越不愿意用道德来评价或批评别人。

越是自认为道德水平高的人,越有可能是自省能力不足或者没有自省习惯的人,他的道德水平缺乏主动的提高渠道,所以还经常自我感觉良好。

乌鸦站在煤堆上,看得见别人黑,看不见自己黑。

当然,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社会上的名人缺点太多,大家对他们的道德评价不高,搞得人们有些愤愤不平。这里有三种情况,一是君子其德如日月之蚀,有黑点都被人看出来了,因为人们是用完人的标准来看待你的。而普通人,因没人注意他,指出他的缺点,就误以为自己道德没有毛病了。二是有的在专业领域的大道德执行较好,但私德确实有亏欠,得到许多负面评价。比如一个皇帝的大德应当是治理好天下,至于他有多少个妃子、私人有什么爱好,这是私德,就不应当被过分苛求。相反,那个私人道德很好的道光皇帝,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就是一个好皇帝吗?三是确实有的人道德很差,但却人命运上顺风顺水,但这只是证明了道德与命运关系不大,并不能说社会就完全黑暗了。因为,这种人,在哪个时代都有。

老百姓喜欢用道德来衡量别人,是因为道德是他们唯一可以与上层人士比较的工具。但这个工具也仅只有自我安慰的价值,因为它不客观。

为什么?因为道德是内心的反映,而人的动机和内心是不可随意猜测的。

我们对自己的动机和内心都无法把握,何况去随意猜测别人的内心?但有人总是拿一个道理来说服自己,总认为别人的内心是可以猜测的,这个理论就叫做“将心比心”。

从大概率来说,“将心比心”是错误的。为什么,人心中共同的东西是有,但并不多。人生下来,求生是人的本能,这也许是人心共同的出发点。这个出发点也许是自私,不自私就无法生存。但这种自私,必须建立在别人无私的基础上,比如饿了就想吃,就哭。但必须有无私的母亲,来哺育你,才能让你的自私得逞。无私与自私的交融中,建立了初步的道德模式。

随着人的普遍成长模式的分化,每人遇到的际遇是不同的,也就形成了不同岛托睦硖卣鳎那么道德的行为范式也就发生了改变,标准也各有不同。比如,有人认为暴力是不可饶恕的不道德,但有人却认为以暴制暴是侠客的风范,值得歌颂。

我们分析曹操的行动及语言,就会发现这样一个英雄,他的道德成分是复杂的,不可能单纯用好与不好来定义。比如,他所说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使天下人负我”,这仿佛是不道德的。但是,在那个全国混战、人人自危、互为敌人的年代,这个心理状态也许是他用来自我保护的机制,也许是他生存的习惯。他喜欢打败对手后,玩弄对手的女人,这也许是不道德,但这是他的爱好,或许还有打击对手气势的目的呢,也没见到他受到过什么报应啊。他没有同情心吗?他哀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状,不正是同情百姓苦难的大道德吗?他自我称王,挟天子以令不臣,仿佛违背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和作臣子的道德,但他在自述中却有合理化解释:孤若不称王,不知有多少人要称王,多少百姓要

状态提示: 第二百一 十章 因果有何凭
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