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秋收季节大扩军(1/2)
最近一段时间,考虑到那么多人才聚集临湘,士徽偷偷也设宴过几次。不出所料的是,的确招募到了十三个黄金级以上的人才。
武将:宇文成都、关胜、高一功、郑成功、史大奈、李通、吕虔、李进
文臣:和珅、刘伯温、白居易、宋献策、张肃
此十三人,郑成功为50名,他本来差点落榜,主要是他的水战能力,才被特别加分。侥幸进入五十名范围。至于落榜者,有一部分特别得到军校的入读通知,十月份开始将进入军校学习,其中就有因为年龄太小,被淘汰出局的吕蒙和关平。
两人如今虚岁才十五六岁,怎么可能让他们那么快就进入军中?士徽是亲自找他们两个谈话,两人得知进入军校,就如同加入军中,三年考核完毕,成绩优异者可以直接提拔为军司马的时候,这才放弃了进入五十名的机会,选择前往军校就读。
入校三年,直升军司马,这比在军中慢慢熬快得多。关键他们也清楚自己年纪还小,如今最关键的,还是应该学习,而不是早早开始进入军中打拼。他们来参加考核,无非只是能够展现自己的才学而已。
也有类似这样的人才,进入了五十名范围,结果却没有到军营报道,也没有参加宴席。其中有一个为青州越兮,考了十二名,似乎对这个名次很不满意,然后就气愤离开了。如他这般,来参加考核,获得五十名的成绩,最后又直接离开的,有十七人。
比如谯国许褚,他考核完毕就直接离开,只说是听说有这样的考核,所以好奇过来,并未想过出仕。而根据尚未确定的情报,许褚可能已经投靠了曹操。
“这次武试选拔的人才,还是很有水分的!”程昱看着仅剩的这三十三人名单感叹。
按照士徽的意思,降低了荆南四郡,扬州和交州的人才录取标准,使得有些才能不算特别强的人,依然能够被录取,比如说迁居到豫章郡的潘璋。又比如今年刚刚及冠,家住丹阳郡的马忠。
文官那边其实情况也差不多,比如说士徽的幼弟士颂,居然能考到300名。此人程昱看过,无非是县令之才,居然堂而皇之成为进士,真是可笑。其他更有一些,五郡之地,以及交州各郡里面,愿意支持士徽的豪族世家的子弟,他们的才华其实都不是很拔尖。
不过考核这种事情,又有什么时候公平过?怎么选拔才能更符合考核者的利益诉求,这才是关键,从古至今,国内国外,其实都差不多这样。
“这个世界本来没有公正可言,我们能做到的,只是‘相对公正’。正如世家子弟往往更容易声名鹊起,然后顺利出仕。而寒门子弟苦求不得,空有满腹经纶,却报国无门。就算不论背景,有人才华出众,早早成为校尉;有人空有一身蛮力,却不肯努力学习上进。”士徽摇了摇头,而一旁的杨熊根本不理会这些,默默的守在那里。
“的确如此……”程昱有点无奈,活了将近一个甲子,他其实早就已经明白这个世界上的本相。只是科举出现后,他以为真的会出现公平,然而事实却告诉他‘不存在的’。
不过比起传统的孝廉制,科举制度已经相对公正,更多寒门有渠道出仕,这是好事。
“按照规矩,前五十人留在临湘,组成‘翰林院’,主要辅助处理各类军政事务,作为后续储备人才。五十米以外,一百名以内的,进入各郡担任主官或者属官;后一百名者,前往四郡之地,或者南海郡担任县令;最后一百名,前往海南郡或者越州担任县令或属官!”士徽已经把这243名考生的出路安排妥当。
按照这个概念,他的弟弟士颂,最终还是要被安排到越州那边担任县令。士徽也不打算为难他,安排他去已经划入越州的九真郡担任县令,那里靠近交趾郡,士壹驻守在那边,多少可以帮衬一二,以后若是能力有所提升,可以考虑提拔为越州郡守。
不过按照士徽估计,他这辈子,最高也就只能提拔为南海郡守,再提拔上去,那就是对地方百姓不负责任了。
士干似乎也被提拔为校尉,不过士燮给他来信,言士干的才能也就这样了。以后驻守在交州,到底是大后方,无需上前线,安安稳稳过日子也挺好。
反而是士廞,已提拔为苍梧郡守,才能是有的,以后或许可以取代士燮成为交州刺史。
发榜的第二天,士徽在府衙设宴,招待所有合格的考生。第三天,前六名戴上大红花,骑上马,在临湘县游街,得知居然是文武试前三,再看看这官兵开道,公开在大街上骑马游街,许多还没有离开的学子和武者,都攥紧了拳头。
他们已经知道,从明年开始,考核会三年一考,同时要考进士,还要先得到举人的身份。这意味着还要明年就有童生试,后年就是乡试,没有秀才和举人身份的学子,也是打算趁这两年,好好学习,然后怎么着也要考出个名堂来。
“不就是搬迁过来嘛?怕什么?!”许多寒门子弟更不怕什么,他们大多没什么顾虑,家中甚至长辈已经过世的,要搬迁过来倒是轻松许多。
十月份,花费三个月建设起来的军校已经竣工,到底只是两三层的建筑,而且主要是砖混木质横梁结构,建造起来的时间很大程度取决于木材的加工和运输速度。
士徽投入五千名士卒帮忙运输建造,三个月把偌大的军事学院,以及配套设施建设完毕,倒也不足为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