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争论(1/2)
蔺相如话音刚落,赵胜赵豹以及楼昌纷纷面露不屑,摆出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赵胜甚至用鼻孔狠狠的哼了一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赵丹稳坐王位,不急不忙的看着蔺相如,道:“不知蔺卿何出此言?”
蔺相如朝着赵丹一拱手,道:“以臣所见,今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此何能令我军获胜哉?故赵括不可为将。”
由于融合了记忆,所以赵丹很容易就明白了蔺相如的话,翻译成白话就是:“大王你因为赵括有一点虚名而让他去替换廉颇,这简直就是拿着透明胶去黏住琴弦,还弹个串串啊。赵括这货吧脑子非常死板,充其量也就是那种打打电脑ai的水准,要是上战场和王龁对刚绝对被虐啊,还是别让他去了。”
蔺相如话音一落,平原君赵胜就开口了:“上卿此言谬也,括乃马服君之子,将门之后,言兵事则天下莫能当。而今长平廉颇屡败于秦将王龁,不如换将赵括,必能获胜。”
赵胜的意思也很明显,人家赵括可是大名鼎鼎的马服君、当年赵国的第一名将赵奢的儿子,是正儿八经的将门虎子,讨论起兵法来更是天下无敌。
现在你蔺相如的铁杆廉颇在长平被秦国的王龁打得好像孙子一样,所以你也别bb了,还是赶紧让你的小伙伴廉颇滚犊子,让这赵括上去试试吧。
仅仅两段话,赵国的公族和布衣两派之间围绕着换将一事的矛盾就昭然若揭。
在蔺相如和赵胜两dà_boss开口之后,赵豹、楼昌、虞信也纷纷发言,力挺自家的boss。
但是总的来说,公族派这边人数更多、声音更大而且也更占理,毕竟布衣派的廉颇在长平连战连败、损兵折将那是明摆着的事实,说起话来没底气啊。
一番争论之后,大家自觉的停了下来,等待着身为国君的赵丹最终一锤定音。
在公族派的心中,他们是觉得自己必胜无疑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在几天前,身为国君的赵丹刚刚下令撤掉了都平君田单的相邦之位,而取代田单接任相邦的人正是公族派的领袖,赵丹的叔叔平原君赵胜。
之前的相邦都平君田单是个齐国人,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权力,相邦的权力当时实际上是由平原君赵胜和上卿蔺相如共同执掌。
在这样一个微妙的时刻,公族派领袖赵胜成功上位第三次出任赵国相邦,直接挤掉了布衣派领袖蔺相如,独自一人掌握了整个相权。
这里面的政治信号实在是再明显不过了。
然而心中窃喜的公族派们并不知道的是,虽然上面坐着的赵丹确实还是那个赵丹,但是这具身体里面却多了一个来自两千多年之后的灵魂。
赵丹环视了一眼在场的诸大臣,缓缓的说出了心中早就已经想好的结论。
“寡人以为,换将之事,暂不可行!”
赵丹话音一落,大厅之中所有人的脸上都出现了惊讶的神情。
赵丹的决定,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竟然——不换了?
赵丹看着面前这五张惊讶的脸庞,心中也是有些感慨。
换将?换个屁啊!
我可是从后世来的人好吧,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的好吧。
换赵括?脑子被踢了才换赵括。
赵丹的这一个决定让本以为必败的蔺相如喜出望外,连赞大王英明,但另外一边的平原君赵胜可就坐不住了,忙起身道:“大王,臣以为——”
赵丹摆了摆手,打断了平原君的话:“我意已决,平原君不必多言。”
赵胜楞了一下,还想要再说些什么,但此刻身边的平阳君赵豹突然拉了一下赵胜的袖子,赵胜只好无奈的坐下,但脸上那种不服的表情却是一望可知。
赵丹看了一眼赵胜,哪里不知道自己这个目光短浅的叔父心中不满?但如今可是国家大事,赵丹还真是懒得绪。
其实赵胜还是运气好,如果赵丹提早几天穿越,赵胜这个相邦都没得当呢。
但很显然,公族派是不可能这么轻易就认输的,只见赵丹的另外一名叔叔平阳君赵豹在劝阻了赵胜之后,自己开口了:“大王,今若不换将,而廉颇亦死守不肯出战,则此局何解?”
另外一名公族派的上大夫楼昌也道:“大王,今国中之粮不过可供全军半年之食,若仍坚守不出,则秦军不必出,我军自败也。”
赵豹和楼昌说的其实就是一回事,那就是赵国的另外一大危机——没粮了。
这里就要说一说赵国这个国家内部的情况了。
相较于其他六国来说,赵国的国土虽然这时候并不小,仅仅位于秦、楚两国之后,是战国七雄之中第三大的,但是赵国能够用来种粮食的地方,其实并不多。
先看北边,赵国北边的五原、九原、云中、雁门以及代郡这五个郡都是从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就是楼烦和林胡手中夺来的,这些地方都是草原,面积加起来差不多是整个赵国面积的一半,但只适合游牧部族养马,不适合耕种。
而赵国的中部,则是有“天下屋脊”之称的太行山,在山上种粮食?这想得有点多。
剩下来的地方,也就是赵国国都邯郸所在的东南部平原,这一带才是赵国的主要粮产区,而且由于面积的缘故,产量也相当的有限。
除了地形之外,赵国的国民也不喜欢农耕,司马迁在史记里就明明白白的说了,赵国人是“人民矜懻忮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