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一章 矫诏之罪(1/2)
在整个廷辩过程之中,王太后虽然没有说话,但她情绪的变化窦婴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是由不偏不倚到明显偏向一方。
开始的时候,都还是一副公允的情态,随着情势的逆转,终归是倾倒了天平,眼看田蚡渐渐处于理屈词穷之地,她的脸色也越来越难看。
虽然想要发作,却碍于身份,怕给刘彻难堪,便干脆早早地离席了。
刘彻自己对窦婴的为人很了解。
他很明白,如果灌夫他没有蒙受冤屈的话,如果田蚡在筵席上没有令人不能容忍的举止,如果不是灌夫真的到了罪不容赦的地步,那么很显然,他是不会冒死当廷为之辩解的,因为他本性使然。
窦婴虽然老迈,可他并不糊涂,他从皇上的目光读出了宽容和谅解。
这一点很重要!
这说明事情有转机。
他认为以皇上的圣明,自然不难听出其间的是非曲直,若是真要问罪,必定不会过于严苛。
但几天过后,不幸降临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让他彻底绝望。
他没有想到,王太后也不是善良之辈,竟然与当年太皇太后为救梁王一样,很是无理地演出了一场绝食闹剧,令人瞠目结舌。
太后以死相挟,声泪俱下地数落皇上:“哀家今日尚健在,你呢?作为一国之君,就是如此地侮辱哀家的兄弟,一旦哀家不在了,你……还不知道会怎么欺负他们呢!”
于是形势急转直下,灌夫被送上了中都诏狱,直接问了死罪,讯息传入严助耳中,令他痛苦万分,同时也淹渍了窦婴苍老的心。
那刘彻真的想杀灌夫么?
不,他只是先定了个罪,至今没有拿定具体的主意。
但太后并不就此罢休,她对窦婴为灌夫的辩护怀恨在心,她还认为灌夫之所以敢于骂宴,都是因为有窦婴在背后怂恿,他也脱不了干系。
早早死去的太皇太后窦氏族系,依旧是她的针对目标。
于是接下来,她就将屠刀举向了窦婴,寻死觅活地问刘彻要求。
接着,窦婴就被廷尉府拿进诏狱,而审理不过是一道程序,不管窦婴承认不承认,都代表不了什么,只会被认为是狡辩,他脱不了怂恿他人、惑乱人心的罪名。
窦婴不惧死,只是觉得就这样死去,未免太不值得了,他毕竟是受先帝与刘彻重用过的老臣,怎么可以如此稀里糊涂地定罪。
那一刻,他萌生了绝地求生的希望,忽然想到了先帝在世时曾经给自己留了一道诏书,上面言说“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
于是他连夜在狱中上书刘:臣奉诏讨逆,军次荥阳,拒齐、赵乱军。
先帝隆恩,得封魏其侯,又赏千金,臣不为私据,皆散之属,而先帝临终遗诏:‘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
此诏真切,万请皇上念及臣为大汉社稷而辩于朝,恕臣无罪……
上书很快就通过北阙司马送到了宣室殿,老好人窦婴还收获了一份帮助,本就对窦婴充满同情的包桑那天特意将他的奏折放在最前面,也就是为了让刘彻早点看到,不至于蒙冤不雪。
而那些日子,刘彻也正因为与太后争论窦婴的命运而烦恼。
窦婴的上书让刘彻一下子找到了事情的转机——或许先帝遗诏是他说服太后赦免窦婴的最充足理由。
刘彻立即传旨给窦夫人,要她立刻带上先帝遗诏进宫。
可这一切都晚了,负责保管先帝遗诏的家丞忽然失踪,遗诏也不翼而飞了。
第二天,田蚡就进宫禀奏称,窦婴的家丞说从来不曾有过先帝遗诏一事。
这样,窦婴头上又多了一道“矫诏”的罪名……
刘彻难道会不清楚怎么一回事?外戚之争,要如此恶毒么?
廷尉诏狱中,窦婴正披枷戴镣,在等待着刑期的日子。
他知道,算上今天画的,这墙上一共有一百八十道痕迹。
对死他从来都没有丝毫的畏惧,只是这样死无其所,他决不甘心。
当夕阳的最后一缕残辉从牢房的一角退却后,窦婴眼里滚出两行浊重的泪水,仰天长叹道:“皇上!老臣是冤枉的啊!”
元光三年十二月的寒风,就这么萧瑟地穿过牢狱,吹进窦婴的狱室,同时也吹乱了他蓬草一样的头发。
他瘦骨嶙峋的手拉起冰凉的脚镣铁链,走到溅着血渍的墙边,手指在墙上画了一道痕迹,眉宇间不自觉流过一丝凄楚的冷笑:“唉!在这世上的日子又少了一天。”
“灌夫被连累,都是因为我啊!窦婴,你……你真的罪该万死啊!”
他捶着胸膛,自责毒焰像毒蛇一样地爬过了记忆的河床。
随着太阳渐渐西斜,那昏黄的光线投射在牢房的一角,于是斑斑驳驳地映出他刻在墙上的指痕。
他很自责自己的不慎,为什么要用先帝的遗诏保护自己呢?虽然不错,先帝在诏书中的确说过“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的话。
并且皇上看了他的奏章后,立即就要尚书台查找遗诏,也是有意想借此说服太后。
可他怎么也想不到,那个曾替自己封存遗诏的家丞会在关键时刻背叛,背主求荣,竟然否认有这样一道遗诏。
牢房的门响了,典狱官引着一位年轻的将军进来了,他为了在皇帝座下大红人卫青面前显得宽容,还是很恭敬地叫道:“窦大人!皇上特地差卫将军来看你了。”
卫青披着一件黑色的外氅,整个脸都埋在风帽里,他说话的声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