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节 得偿所愿(2/2)
为如果崇祯能早作打算,不顾忌于文臣的态度和评说,力主南迁,明朝至少能保住半壁江山。至于说让太子南下,这一点更不可取,北宋亡国,就是徽钦二宗禅让之过。一想到北宋故事,嘉庆有时候再想,如果当初乾隆不禅让,而是等他死了,让自己光明正大的继位,是不是这些变化就不会生呢。
多想无益,他在最后时刻,坚决巡狩,离开了北京。朱珪被他强行带到了太原府,可一直意志消沉,师徒俩进行了一次关键的谈话,嘉庆都哭了,哭诉如果他死社稷,难道把天下拱手交给贼寇就好吗。
朱珪见皇帝哭了,跪下谢罪,连声哀叹,最后源,或许天数将近,但他也要争一争。
有朱珪这一帮大臣辅佐,嘉庆在山西的局面很快就好转了。他从北京带来的大臣不多,而且几乎没带一个权贵,临走的时候,他的亲兵只带了少数职守军机处的大臣,都是嘉庆极为信赖,朱珪推荐的中正之臣。
有朱珪,有刘墉,还有状元出身的陕西人王杰。
这三人的能力自不用说,朱珪身为帝师,辅佐他诛除和珅,整饬吏治,满朝文武敬服;刘墉,外号刘罗锅,官宦世家,他爷爷辈起开始做官,他爹是大名鼎鼎的刘统勋,刘墉自己也极为出名,在和珅权柄熏天的时代,还能做到一身轻,除了家族背景过硬之外,还跟他个人能力群有关;王杰虽没有这俩人那么出彩,在朝四十余年,忠清劲直,老成端谨,不结党营私,不趋炎附势。一直在做京官,直到大学士。
关键是此人的身份,他是一个陕西人,在陕西士绅中颇有名望,他政绩虽不显著,可学术有成,推广宋代张载的关学,俨然有在清代复兴这一陕西学派的势头。乃西北一带文魁。
重要的是,这三人都在斗到和珅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王杰政绩上稍亏,但也颇有见地,他力主要主张实行怀柔政策,优待归顺的教匪,把教匪的根源归于地方史治黑暗、官逼民反所造成。主张用募兵的方法把乡勇和起义人员改编为正式军队。
有这三人在,嘉庆的朝堂威望就在。虽然到了地方,可是行政效率竟然大幅度提高。以前嘉庆通过六部、军机处等等一整套京官班子来统辖地方,现在几乎是直接管理地方督抚,没想到竟然更加便利。难道当时朝堂上的群臣都是无用的摆设?
嘉庆坐镇太原府,朱珪亲自扶持,要在山西挡住贼寇西进之路;派王杰去陕甘督军,让他招募陕甘乡勇为军,如果局势再坏,嘉庆还可以退入关中,以秦地为基业,守关静待时变;派刘墉去四川坐镇,稳住天府之国,作为大后方。
内有川陕晋三省,外联东北蒙古诸番,也许能力挽狂澜。
可这怎么看也是一个北元的败局,所以嘉庆也做好了北逃外藩蒙古的打算,如果事不可为,大清国祚在漠北也能承继。
逃离的北京之后,嘉庆突然现,有时候事情就是这样,眼前的死结并没有那么可怕,退一步真的海阔天空,处处退路啊。
有退路的嘉庆等来了贼军的进攻,山西軍队进驻正定驻防,死守井陉关,如果能挡住贼军,则天下大事大有可为。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