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七章 三万玄甲军(1/2)
李世民一听连连摇头,“南衙禁军不可,他们受李靖、李勣等人的影响太大,派去百济,万一有变,到时岂不害了河间郡王?”
房玄龄认为有道理,于是道:“那就只有陛下新练的玄甲军了,此军已经训练半年有余,也该派上战场磨砺一下、试试锋刃了。”
李世民有些犹豫,玄甲军承载了他太多的心血和希望。
可房玄龄的话也有道理,这样一支军队,如果不派上战场试试,养在京城,恐怕与北衙羽林并无二致,中看不中用罢了。
于是咬牙点头道:“房卿言之有理,刀不磨不利,那就派玄甲军去吧。只是派多少人合适呢?”
房玄龄道:“如果派得少了,起不到制衡李沐的效果,也不利于河间郡王立下战功。可若派得多了,引起李沐的不满,由此产生内耗,反倒不美。故以臣之见,派二、三万人前往,足矣。”
李世民当场拍板道:“那就派三万玄甲军北上,由河间郡王全权指挥。”
……。
在李世民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
介山城防御战已经打响了。
渊盖苏文率大军从汉州南下,到了介山城傻眼了。
人口只有几万人的介山城,从一个破落小城池,一转眼变成一个水泥钢筋堡垒。
城墙上,每隔一里地就是一个碉楼。
渊盖苏文有心撤退,你是不是是选择了强攻。
这三个小城的位置太重要了,如果任由唐军占领,汉州将永远处在唐军的兵锋之下,毫无安全可言。
他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唐军人数少,补给不利。
从三子渊男产的口中得知,唐军最多不会超过五万人。
那么,自己就可以依仗绝对的兵力优势,拖垮唐军,哪性是拼损耗,也能将唐军拖死在这三座小城中。
攻城战就这么开始了。
出乎渊盖苏文意料的是,唐军远没有渊男产所说的那般强大。
第三次试探性攻城,高句丽军就冲上了城墙。
虽然之后被密集的箭矢赶下了城墙,但箭矢是有定量的,总有射完的时候。
渊盖苏文是个战场宿将,深知这一点。
但他疑惑,唐军怎么没有使用天雷。
这些年,大唐卖给新罗不少旧式做工粗糙的天雷,新罗在与高句丽的战争中使用过。
高句丽军队对此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明白天雷并非万能,只要应对得当,其实威力远没有想象的大。
但此时唐军只以弓弩对敌,让渊盖苏文迅速领悟到唐军在隐藏实力。
但也印证了渊男产之言,那就是城中唐军人数确实不多。
于是,连续五天,他都只派小股部队,对介山城实施不间断地攻城袭扰。
一天多的时候十几次,少则也有五六次。
这样高频率的攻城,积少成多,战损也不是个小数了,伤亡已经过万。
这让渊盖苏文有了些浮躁。
他下令,在第六日开始围城,围三阙一。
天朝上国的老套路,渊盖苏文用得很熟练。
他分兵,在介山城东、西城门各置三万大军。
用意也很明显,就是逼迫城中唐军退兵。
渊盖苏文深知唐军战力强悍,不想手中二十万大军伤亡太大,要知道,这支军队已经是高句丽在南方最后的兵力了。
可问题了,介山城中的唐军,根本不理会渊盖苏文的“好心”。
他们歌照唱,舞照跳,该杀人时绝不含糊。
这下,渊盖苏文为难了,只能继续攻城。
与前面不同的是,如今每日攻城,已经是三个方向同时进攻。
其实渊盖苏文的第六感没错。
城中唐军确实在隐藏实力。
李沐既然不想神机卫遭受大的损失,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战果。
据城固守,打反击是最好的方式。
他担心渊盖苏文会知难而退,下令隐藏实力,除了横刀和弓弩,天雷绝对不使用。
这才有了,经常被高句丽军队攻上城墙的情景出现。
可当渊盖苏文围三阙一,三面攻城时,问题出来了。
四万神机卫,两支偏师去了一万人。
白城、黑壤两城各驻守了一万人。
介山城中只有一万神机卫。
当然,李沐可以传令白城、黑壤两城大军回援,但这样肯定会惊动城外的渊盖苏文,如果他趁势派兵南下,就会抄了介山城的后路。
同时将更南边的熊津城暴露在敌人的兵锋之下。
所以,李沐的选择,就是硬抗。
既然渊盖苏文已经孤注一掷,李沐自然不能再藏拙了。
第七日,在渊盖苏文发动第一次攻城时。
李沐就下令,使用天雷和掷弹筒克敌。
毫无悬念,高句丽军队被暴风骤雨般地爆炸打懵了。
新罗人吝惜手中为数不多的天雷,哪会象神机卫这般肆无忌惮地使用?
覆盖式的,远近程的复合打击,迅速击溃了高句丽攻城部队的士气。
数万军队雪崩式的往北溃逃,搅乱了渊盖苏文的本阵。
溃兵的破坏性实在太大,他们如同大浪冲沙一般,一带走十,十带走百。
渊盖苏文亲卫队斩杀了不下于百名溃兵,也无法阻止大军的溃散。
知道事不可为,渊盖苏文只能下令撤退,撤回汉州去重整。
令人庆幸的是,介山城的唐军出城只追了二、三十里,就慢下了速度,似乎没有赶尽杀绝的意思。
正当渊盖苏文暗自庆幸,躲过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