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节 美苏特使 1(1/4)
中苏爆发的这场“冬季会战”始于1941年2月7日,结束于4月1日,前后共持续了五十四天,交战区域东西纵横一千七百多公里,南北纵深八百多公里,战域最东至北海湖(贝加尔湖),最西至乌拉尔山和乌拉尔河,最南至里海,最北至西西伯利亚瓦休甘平原,此战,中队投入4个集团军(南方中央军)、25个师(南京军)等部队参战,兵力约120万,苏联军队投入5个集团军和40多个单独的军、师、旅、团、营等部队参战,兵力约150万,重型武器方面,中队累计有1300多门大口径火炮、2200多辆坦克和装甲车、4000多辆汽车、2700多架飞机以及12万多头驮畜参战,耗费物资20多万吨,苏联军队累计有3800多门大口径火炮、3500多辆坦克和装甲车、6000多辆汽车、2500多架飞机以及超过7万头驮畜(大多数是战马)参战,耗费物资50多万吨;经历五十多个昼夜的铁血厮杀后,中队最终赢得此战的重大胜利,此战中,中队合计损失兵员约377万(南京军约13万),其中,死亡约148万,伤病约223万,另有6000余人或失踪或被俘或投降,消灭苏军合计约80万,其中,击毙约20万,俘虏约40万,另外击溃苏军约30万,攻取4个苏联大城市,新占领约20万平方公里的苏联领土,控制苏联平民人口约500万,缴获军械物资不计其数。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
中队在此战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和高昂的损失,四个集团军先后被打垮,南京军两个师被几乎歼灭,二十二个团级部队被完全打光(部队伤亡率超过90),将级军官和上校级军官阵亡了28人,但值得蒋纬国骄傲的是,南京军里没有出现任何成建制投降事件。这场会战的意义和影响都是极其重大、极其深远的。苏军发动的“大雪崩”最终落得了全面失败,损失了大量的并且对于此时苏联而言堪称非常宝贵的兵员、军械、物资,意味着苏军在东线战场上夺取战略主动权的企图遭到了完全的挫败,丧失了东山再起的最后的一丝希望和机会,最直接的是中队在此战中极大地消耗了、削弱了苏联此时已经所剩无几的元气,让苏联的国力军力进一步雪上加霜;此战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不仅表现在军事上、战略上,还表现在政治上、宣传上、外交上、意识形态上、国际格局上等诸多方面,可谓是石破天惊。
“自战争开始后,苏军一直在被我们压着打,虽然进行了一定的反抗,比如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但绝对谈不上夺去哪怕是暂时性夺去战争主动权,这场‘冬季会战’只是苏联军队最后的垂死挣扎,也是斯大林政权最后的回光返照。如果苏联军队打赢了此战,斯大林政权的寿命有可能延长一年半载,但事实是苏联军队一败涂地。当我知道这场会战的结果时,我确定,我们已经赢得了这场战争,苏联已经必亡无疑。”希特勒对商震这样说道。
“最后的一丝希望也破灭了,苏联灭亡已经正式进入倒计时。斯大林不可能还能恢复战斗的能力了,他现在能做的就是坐以待毙。奇迹,最终还是没有发生。”罗斯福这样说道。
“冬季会战的胜利粉碎了苏联当局妄图孤注一掷进行最后一搏的希望,在此战结束后,已经没有什么能阻止苏联在长者六个月、短者三个月内从世界上消失的命运了。对于斯大林而言,他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也没了。实际上,妄图打败我军、稳住东线只是苏联当局一厢情愿和自欺欺人的幻想,我军用事实彻底地打破了苏联当局因为自我催眠而产生的这个不自量力的幻想。另外,我军也通过此战的胜利,告诉全世界,中队绝不是一支只会通过‘投机取巧、捡漏拾遗、趁火打劫、浑水摸鱼’手段才能获得胜利和战果的虎后之狐,恰恰相反,我中华军队乃是毫无疑问的能打并且能打赢硬仗、恶仗、苦仗的虎贲之师。因为坐井观天而侮辱中华军人者、因为妄自尊大而轻视中华军人者、因为居心不轨而中伤中华军人者、因为色厉内荏而贬低中华军人者、因为兔死狐悲而丑化中华军人者,尔等今日俱可闭嘴矣!”《中华英雄报》这样评论道。
“此战说明,已经脱胎换骨、浴火重生,真正地成为一支能与世界列强军队并驾齐驱的强盛军队!此战是前所未有之大捷壮举,因为此战亦是所遇前所未有之考验!幸甚至哉,通过了考验。”蒋介石这样说道。
“此战后,我军上下充满了坚信不疑我军必能取得最终胜利的极度高昂的信心,因此,全军士气如虹、斗志如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方的士气斗志都彻底地一落千丈了,军心民心更是一蹶不振。我们之所以拥护在委员长和二公子的身边,是因为我们发自肺腑地愿意,对国家的忠诚、对民族的忠诚、对领袖的忠诚,让我们无需外力,就会自发自愿地、紧密地拥护在委员长和二公子的身边,苏联人也紧密地拥护在斯大林的身边,但苏联人是身不由己、被迫拥护的,拥护在斯大林身边的苏联人并非自发自愿,他们是被一条条绳索强行地捆绑在斯大林的身边的,如今,这些绳索开始松垮了、断裂了,拥护在斯大林身边的人立刻就树倒猢狲散,争先恐后地逃离斯大林、唾弃斯大林、背叛斯大林,呈现分崩离析之势。这很自然,因为众叛亲离是独裁暴君的必然结果。部队在继续进击时,投降的苏军越来越多,翻倍翻倍再翻倍地增长,有时候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