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散关(1/3)
“散关之名起于散国,殷时散人,咳咳…,殷时散人便居于此,故而关名为散关,咳咳……”
夏日的郢都并不凉爽,列席军议的将率大夫们挤满了正寝大廷,即便有冰饮镇暑,廷内依旧显得燥热。连绵不断战事,不能承受任何一次失败的巨大压力下,司尹郦且也老了,他说话的声音显得疲惫,虽然几次咳嗽努力提高着声调,可仍然不够响亮。
“越秦岭之道多矣,然可行舟仅陈仓一道,是以我军必拔散关。”关中四塞,散关乃其中之一,大司马府本有地形沙盘,但是大廷内人太多,沙盘不能竖立,所以郦且只能让人挂出一张五十万分之一地图,对着地图解说。
“散关之北,扞水出于秦岭北麓,因周谷之道而入于渭,此水长约百里许,通舟楫者约二十里;散关以南,沔水出秦岭南麓,散关南二十里,沔水已可行舟。扞水、沔水,沿官道相距仅四十里,岭南岭北山势相较其余越岭之道为缓,此关若被我军拔下,四十里可铺掘水渠,两桨中翼战舟由汽机拖曳过关,遂入渭水……”
翻越秦岭的各条山道全都沿着河谷,比如褒斜道的褒水和斜水。因汉初武都大地震毁了天池大泽,此后水位降低的沔水上游无法行舟。西汉中期曾打算把褒水与斜水相连,以接替陈仓水道,可惜以当时的技术褒斜道无法改成水道,只能放弃。
大地震后,本属于汉水上游的沔水上游被嘉陵江袭夺,汉水上游变成了嘉陵江上游,同时原本能通到散关以南二十里的陈仓水道只能通到虞关(今徽县虞关乡)。
虞关距散关就不是二十里了,虞关距散关超过一百公里。南宋与金朝之间的战争,第一仗是在散关东侧的和尚原,之后这个方向的战事则发生在仙人关。仙人关就在虞关左近,宋人放弃散关的原因正是因为嘉陵江水运最北端只能到达仙人关。据守散关粮秣输运不济,士卒挨饿。
这个时代导致天池大泽消失的地震没有发生,高水位的沔水可以一直通到散关关下。货物翻越并不陡峭的秦岭,四十里后又可以装船从扞水(今清姜河)直入渭水。大司马府的计划是准备用混凝土浇筑一条或者两条长约四十里的水渠,然后将数吨重的两桨中翼战舟,辎重与输运舟楫拖过秦岭,驶入渭水。
上次攻入关中,秦人坚壁清野,百里之内无粮秣。这一次粮秣则由楚军自备,从郢都到咸阳之间,只有四十里不可行舟。这种优势是褒斜道、子午道、武关道以及其他越岭山道无法相比的,也是楚军一定拔下散关的原因。
只有拔下散关,楚军才能真正进入关中,才能将关中搅个天翻地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东线方向,潍水防线除了勉强凑足不知可战不可战的十万齐军,又在穆陵关北面布置了四个鲁地师、三个宋地师、两个吴地师、一个淮阴师(曲阳淮阴等邑)以作策应;
北线方向,大梁南城有三万余魏军,北城有两万赵军。方城则有项师三个师、诸氏五个新编师驻防。危急时刻可任由李信率军攻入方城,八个师只驻守宛城、樊襄、临品、商密这四个重要节点。
西线方向有三路,一路是武关道,一路是上邽道,最后才是陈仓道。
武关道本有鄂师三个师和唐师驻守,作战司的意思是不能单单只从陈仓道一路进攻,在东线、北线采取守势的同时,西线最少要三路同时进攻。其一便是武关道,熊荆将率领郢师四个师,刚刚缩编完毕的十二个新编旅,以及一切看上去能作战的部队,佯装从武关道攻关中。
前年楚军就是从武关道攻入关中的,秦人对此记忆犹新。为了防止楚军再来,秦岭北面诸多谷峪都筑坝垒墙,但再厚的坝墙也耐不住火药一炸。这次之所以不选择从武关道攻入关中,不是不能攻入,而是此路不通舟楫,攻入关中也无法肆虐整个关中。
楚军从武关道进攻,翻越秦岭后炸断墙垒堤坝,营造出要大举攻入的态势,关中必然震动。不管秦国集结兵力也好,还是抱头鼠窜也好,都会让咸阳分心失措。而这,要由熊荆亲自率领郢师出现在秦岭南麓,才能出现最佳效果。
武关道攻关中为虚,从沮邑北面的成县可北上至渭水南岸的上邽县,这是另一条进攻路线。上邽县在秦始皇五年被立为秦州,即后世的天水,从上邽横渡渭水可接陇关道。楚军如果兵出上邽县,整个陇西都会惊慌。
陇西郡本多羌戎,所辖二十一个县中,有狄道、邸道、武都道、戎道、辨道、予道、獂道、故道八个道,过三分之一。‘县有蛮夷曰道’,几百年的时间那些蛮夷并没有同化成秦人,他们不甘于秦国的统治,一旦楚军连同羌人出现在上邽,陇西大乱的同时,还可沿渭水迂回散关的侧翼。
上邽道为左,武关道为右,左右牵制关中,为真正的主攻方向陈仓道创造机会,这就是作战司最终确定的作战计划。兵力上减去东线的十个师,北线方城的八个师,缩编后只剩三十七个半师、十二个旅的楚军只有十九个半师和十二个新编旅用于进攻。
再减去武关道方向的八个师和十二个新编旅,再减去上邽道方向的随师和城阳师,只剩下陈师、阳夏师、新蔡师、下蔡师、期思师、息县师、弋阳西阳邑师、淮南诸舒两师、苍梧郡旅,九师一旅,编制人数六万人。
好在这个方向上还有五万赵军,三万巴人,以及两万诸越师旅,加上后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